第14部分(第4/4 頁)
。
瓦窯堡會議
1935 年7 月25 日起,共產國際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在會上做報告,向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提出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8 月1 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不久公開發表,通常被稱為八一宣言。宣言提出,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八一宣言對中共中央策略的轉變有著重大的作用,當時中央紅軍正在長征途中。八一宣言很快傳到國內。1935 年10 月,黨中央和一方面軍勝利到達陝北,不久就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吞併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抗日救國宣言》,號召一切願意抗日反蔣的政治派別、武裝部隊、社會團體聯合起來,組織抗日聯軍與國防政府,以實現抗日救國。
八一宣言關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在國民黨統治區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有利地鼓舞和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的制定
共產國際七大制定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而當時中共中央在長征途中,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為了傳達國際七大的精神,恢復同中央的聯絡,決定派人回國。選誰呢?派回國的同志要有豐富的鬥爭經驗,勇敢堅定,(要經過蒙古浩瀚的沙漠
與國民黨統治區)同時又要有一定聲望,為國內同志所熟悉和信任,(不能帶任何證明)。最後選中了林育英。林是林彪的表兄。為完成任務,化名張浩。張在回國前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把七大的主要檔案的精神和共產國際對中共中央的指示銘記在心。然後裝扮成一個小商販,取道蒙古回國,一路上,忍飢挨餓、風餐露宿,歷盡艱辛,於1935 年11 月到達陝北,接著趕到瓦窯堡,向中央傳達了國際七大代表大會精神。
為了實現在新的形勢下政治策略的轉變,1935 年12 月25 日,黨中央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透過了《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瓦窯堡會議是遵義會議後的一次重要會議,主要是解決政治路線問題。兩天
後,毛澤東根據會議精神,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述了中共建立統一戰線的有關問題,成為中共組織統一戰線的理論基礎。
主要內容:
關於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關於可能性:毛澤東在報告一開始就講:目前形勢的基本特點,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這種情況,就給中國一切階級和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