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共產黨率先舉起了武裝抗日的旗幟。教材125
二、區域性抗戰與救亡運動 教材126
1、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2、共產黨人與部分國民黨人合作抗日
三、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1、一二九運動與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政策
華北事變:
日本侵略者從九一八事變後,不停步地向中國進攻,企圖獨佔中國。國民黨統治者在傾全力圍剿長征中的工農紅軍時,仍然對日本侵略者節節退讓。1935 年2 月,蔣介石向日本記者發表談話說:中日有提攜的必要,中國人民非但無排日之行為與思想,且亦無排日之必要。但是一個全副武裝的民族敵人深入國土這一事實,不可能不與蔣介石國民黨的意願相反,造成全國人民反抗侵略的熱潮。
在中共中央率領紅軍北上到達陝甘邊區的前夕,日本以咄咄逼人的驕橫氣焰,利用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加緊對華北的爭奪。它的第一個步驟是透過1935 年6 月初的何梅協定迫使國民黨中央軍撤出平津和河北。他的第二個步驟是策動華北五省自治運動。10 月間,日本的
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以關東軍代表名義向駐守平津和冀察的第29 軍軍長宋哲元提出要求:通電設立華北自治政府,將南京任命的華北官員一概罷免。11 月6 日,土肥原甚至以最後通牒的姿態,限令宋在20 日前宣佈自治,否則日軍將以五個師的兵力取河北,六個師的兵力取山東。這時,日軍向華北大舉調兵。在日本機關策動下,國民黨政府河北省督察專員殷汝耕割據冀東22 個縣,在北平附近的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12 月,在北平成立由宋哲元任委員長的冀察政務委員會,開始實行華北特殊化。平津上空烏雲密佈,整個華北危在旦夕。
地處前沿的華北人民,反應自然最強烈。敏感的學生對時局的演變尤為關切,北平學生悲憤地喊出:華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當群眾抗日熱情日趨激昂時,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在黃敬、姚依林等在學生中工作的共產黨員的組織和指揮下,北平學生在12 月9 日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遊行。清華、燕京大學等城外學生被軍警阻攔,在西直門同軍警發生衝突。城內的一二千學生衝破軍警包圍,高喊“打倒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口號,到新華門前請願。由於請願沒有結果,他們把請願改為示威遊行。當遊行隊伍到達王府井大街時,人數已增加到三千人。軍警突然用水龍向學生噴射,並揮舞皮鞭、槍柄、木棍從兩側夾擊過來。遊行隊伍被打散了。學生有40 多人受傷。
第二天,北平各校學生舉行全市總罷課。著名的一二九運動開始了。
12 月16 日,北平學生再次舉行示威遊行。北平各報有關遊行的新聞,均被當地的新聞檢察官挖去,不準刊登。各地報紙成了沒字碑。至於一二?一六那次遊行,《北平晨報》的教育版整個上半版是“不著一字”。《大公報》的報址在當時的日本租界內,更不許登載有關抗日的任何訊息,但《大公報》卻在顯眼的位置刊佈了一張12 月26 日北平協和醫院門診部發布的今日門診病員名單,該名單不僅記錄了傷員的姓名、年齡,還詳盡記錄了致傷的部位和傷勢。如某某左耳大刀傷,某某右腿刺刀傷之類。傷員共37 名。當時愛國青年為祖國流血的事實,就是以這種隱諱曲折的方法記錄下來。這真是“愛國有罪,冤獄遍於國中;賣國有榮,漢奸彈冠相慶。”
一二九運動,使中國人民不僅加深了對民族危機的認識,而且看到了自身的力量,看到只有把國內各種力量彙集起來才能有效地抵抗日本的侵略,增強了他們奮起救亡的信心和決心。
這個風暴迅速波及全國。從11 日開始,天津、保定、太原、杭州、上海、武漢、成都、重慶、廣州等大中城市先後爆發學生的愛國集會和示威遊行。許多地方的工廠也舉行罷工。上海和其他地方的愛國人士和愛國團體成立各界救國會,發出通電,出版各種救亡刊物,要求
停止內戰,出兵抗日。12 月下旬,在黨的領導下,北平學聯組織平津南下擴大宣傳團,到河北農村進行抗日宣傳,開始踏上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宣傳團的基礎上,又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上海、武漢、濟南等地學生也紛紛下鄉宣傳。一些原來不願意參加政治活動的教授、學者也發表文章,主張抗日,主張全國合作。抗日救亡鬥爭的發展成為洶湧澎湃的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