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互牴觸的訊號。而且,相互牴觸的訊號是同時出
現的。
對此,又有不少解釋提出來,但沒有一種解釋達成有意義的共識。有些人認為,股票市場的強勁表現作為訊號表明公司資產負債表處於穩健狀態。一般說來,公司持有如此之多的現金,總是存在支付較高股利和實施股票回購計劃的可能性。另有些人指出,作為一個整體的全球經濟健康狀況良好,而且美國公司所簿記的來自國外銷售的盈利正在增長。
第三種觀點強調“私募股權基金賣權操作”(PE put)。這種觀點基於一個正確的觀察結果:私募股權基金正吸引巨量現金投入其中,並且可獲得極具通融性的債務融資(從融資利率和融資協議條款來看)。正因如此,私募股權基金一旦發現股價稍有下行的跡象,便可以在一次“公轉私交易”中進場購入公眾公司。隨著這種行為逐漸為投資者所注意和理解,有些投資者急速衝進場內,以趕在私募股權基金之前競購股票,另有些投資者則根據私募股權基金對某特定公眾公司的興趣,將與此公司相關的整個市場板塊重新進行了定價。
我們永遠也不能肯定,究竟什麼原因導致美國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表現如此不同,而且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然而,對我來說,有一點很清楚,就是不要簡單地將這些現象視為“市場噪音”而不予深入思考,這非常重要…尤其當這些異常現象伴隨其他令人困惑的事件發生時,更是如此。幸運的是,所有這些以前難以想象的新情況現在終於被逐漸認識到它們實際上…表明一個鉅變在顯現之中。的確,對很多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開始為噪音的現象變成了一個訊號,表明全球金融系統正在歷經一次重大的重新定義。而且,有一點也很快變得清晰可見,即國際貨幣系統和市場基礎設施的某些部分對於這種變化尤其準備不足,從而導致了代價高昂的後果,對此我將在下一章進行探討。
。 想看書來
碰撞 第二部分(1)
邁動一步便可立即採取行動的機構,由負責“監督”國際系統的專業人士為其職員的機構,處於特別有利的位置,可以正確辨識噪音何時不僅僅為噪音,或許還可以預測到噪音。再者,由於成員涵蓋所有國家,並且協定條款給予自己的權力,這些機構應該發揮作用,為全球發生的增進福祉的變化提供便利。畢竟,它們得以建立的目的在於協調國內和國際需要考慮的因素。然而,事實上,這些機構常常不知不覺地發現自己更有能力應對昨日的挑戰,而不是今日和明日的挑戰。
傳統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直被認為是既在國家層面又在跨境層面運作的已有多邊機構中最具影響力的機構。想想它具備的以下特質。
它的成員國實際上幾乎涵蓋所有國家,截至2007年年底,它擁有185個成員國。
它透過在世界各國選聘工作人員,聚集了世界上最大一批經濟學博士於同一屋簷下,並讓他們接觸到真實世界的種種挑戰。
它擁有無與倫比的進入成員國的權利,因為根據其協定條款,成員國同意接受一些義務,包括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人員對它們的定期檢查(通常為一年一次)。
透過授權,它利用多邊責任補足其對國家政策的“監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具備了這些特質,你可能會期待它近幾年來在國家間演繹的情景劇…國家政策的大量不確定性表現、以新的異常形式出現的跨境資本流動、任何一個國家未能遞交有序的全球結果…中發揮出色。但是與此相反,它已經黯然失色,變得越來越缺乏活力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面臨的挑戰
在評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面臨的挑戰時,2005年時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羅德里戈·德·拉託(Rodrigo de Rato)說:“現在存在一個問題,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否為解決前方巨大宏觀經濟挑戰做好了充分準備。”1 他接著指出,該機構現在面臨的“當務之急就是在一個變化的世界保持相關性”。另外一些人說得更為直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經濟學教授巴里·艾興格林(Barry Eichengreen),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描述為“一隻漂浮於流動性之海的無方向舵的船”。2 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前副部長蒂姆·亞當斯(Tim Adams)公開說,在他擔任公職期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方向盤邊酣然入睡了”。3 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誑eil)問:“發展中世界的大國現在還有誰需要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