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員相互接濟,共渡難關。隨後,該模式在平順縣推廣,到1947年,全縣共有427個互助組。
對荒山“開刀”
1949年,新中國成立,西溝人雖然透過互助組渡過了一個個難關,但西溝仍然還是一個“東西十五里長,南北山上放紅光,三天無雨旱個死,雨下一時地遭殃”的窮山溝。為了徹底改變這種面貌,1951年,西溝村辦起了農林牧生產合作組。
“要想富,就要對荒山‘開刀’!”申紀蘭回憶說,從1952年,他們就開始在原來寸草不生的石頭山種樹。提到當年的往事,申紀蘭老人記憶深刻:“當年,在西溝村南山上種了300棵松樹,卻只活了幾棵。但只要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正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最終西溝村2�5萬畝荒山上全部種上了松樹。
“過去災害多,原因就在於溝多。”當時李順達和申紀蘭就帶領群眾在溝裡修大壩、建水庫。“當時男女老少齊上陣,那場面現在想起來還很感人。”同時他們還進行河灘治理,採取護地、蓄水、保肥等方法,建成了200多畝旱澇保收的“西溝田”。
在西溝人的努力下,到上世紀70年代末,西溝村集體資產達到60萬元,農民人均生產糧食達210公斤,比50年代初增長了近一倍。同時,他們還發展加工製造業,建成了石灰窯、磚瓦廠和木器加工廠等村辦工廠。
農家飯走進大城市
雖然西溝村的經濟有了一定改善,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西溝人卻被“甩”在後面。到上世紀80年代初,西溝村的農民人均收入只有113元。
“江蘇農民發財了,很多人住的房子比鄉政府的還高。”“那算什麼?河南農民都買飛機噴灑農藥了。”聽著外出打工的鄉親們回來談論這些事,申紀蘭的心裡不是滋味,“老典型也不能只抱著過去的榮譽不進步呀,我們必須向已經發展起來的地方學習。”
經過參觀學習,西溝村黨支部一班人終於認清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這個理。
1985年4月,村黨支部決定利用本地豐富的矽礦資源建一座鐵合金廠。以申紀蘭為首的村幹部去長治,赴太原,上北京,申請專案資金,尋找投資夥伴。1987年10月,總投資150多萬元、裝機1800KW的西溝鐵合金廠終於建成投產。為了更好地發展本村經濟,1987年5月,西溝村成立了“西溝金星經濟合作社”,開始向多種經營方向發展,申紀蘭被推選為社長。
“人們不是都搞農家樂嗎?我們這裡交通不是很便利,我們就把飯店開到城市去。”1998年8月,西溝村成立了山西紀蘭餐飲產業公司,公司以獨具特色的山村野味和鄉村文化吸引著大批顧客,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又成了進一步宣傳西溝、發展西溝的視窗。
最重要的還是發展生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西溝金星社共興辦企業5家,全村700多勞動力中有300人進廠做工,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經濟發展了,村黨支部不忘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村裡先後安裝了程控電話、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建成了高標準的小學和衛生院,同時還對70歲以上的老人和60歲以上的黨員幹部實行了養老金制度。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新農村建設我們還要走在前面(2)
“西溝村原來是由44個自然村形成的,由於過於分散,有的地方甚至一戶就是一個自然村,這不利於村莊的規劃,更沒有辦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西溝鄉黨委書記宋義告訴記者,從80年代末,西溝村開始了移民並莊的工作,到2006年全村已經成為僅有兩個大自然村的村子。
“建設新農村,我們還要走在前面。”作為村委會主任,申紀蘭老人把規劃的專案對記者進行逐一介紹。“建設新農村,最重要的還是要發展生產。”她說,他們將對全村所有的核桃樹進行改良,種植矮化、高產核桃。“原來的核桃產量低、質量差,透過改良後可以增產30%左右。”
“今年,我們還準備引導農民種植萬壽菊。”說到這裡,老人掐著手指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原來村民們種植玉米,一畝地最高可產500公斤,按照每公斤1元計算,也就收入500元。而種植萬壽菊,一畝地可產2噸,一噸回收價格是600元,就是1200元,除去成本還可以淨賺900元,“收入高,還是訂單農業,村民們也有積極性,目前已經簽訂了600畝種植合同。”
申紀蘭老人還告訴記者,為了繁榮本村經濟,他們還準備建設3940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