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部分(第1/4 頁)
由於各種條件便利,這個地方的對外貿易規模相當可觀,自然也吸引了很多國內外商人在此交易。東宮還在淑嘉手裡的時候,不過是藉著官場上的便利,已經獲利頗豐了,她還有種種顧慮兼之條件也不太允許,她也沒有把這份生意弄成全國壟斷,頂多是控制了京城洋貨的大半市場而已。
到了允禟手上,情勢又是一變。東宮是二把手,做事有顧慮,行事太狠於己有損。可允禟現在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有皇弟的身份,又壓下了政治野心,只是撈一點錢,壓根就不算什麼大事兒。
攢了一身的力氣,不能在朝堂上使,就統統傾瀉到了這些小事兒上頭。雖然是走了撈錢這條偏路子,允禟還是要顧及自己的身份,又有旗人的圈養原則在,他自己是出不得京城的,只得打發門人奴才去辦。
一個眾所周知的定律就是,狗腿子比惡棍主子還要兇殘。允禟只是發狠要錢而已,具體操作是底下人辦的,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手段竟比允禟還狠。
後世赫赫有名的廣州十三行,眼下只是一個比較鬆散的行會,雖是貿易中介又與官府沾一點邊,哪裡禁得住這些頂著九貝子名頭辦事的“爺”們?你拿行規來約束他們?他們就能借著官府勢力排斥你們!一家一家地擠兌競爭對手,兩三年間,幾乎要弄成個壟斷之勢。這年頭,旗人這種身份的存在,就是個超級BUG。
允禟離廣州幾千裡,只管看到盈利就開心,他又不是什麼日審陽、夜斷陰的青天大老爺,哪裡知道奴才們做了些什麼呢?縱有一二風聲傳到耳朵裡,他也不甚在意。這年頭商人地位著實不高,你再有錢,九貝子也不鳥你!
這樣,主子不以為意,奴才膽大包天,終於惹下禍來了。廣州的行會是管不著九爺了,九爺想抬價就抬價,把洋人欺負得叫苦不迭。
廣州一地,內外貿易的規矩是這樣的,內地商人收集洋人所需之瓷器、生絲、茶葉、綢緞,到了廣州以一個比較公平的價格賣出去,而洋人則販賣一些內地比較走銷的東西進來,價格也是有商有量。當然,商場如戰場,相互之間勾心鬥角是免不了的,但是當時還是相處比較愉快的。
這一切的好日子在九爺的狗腿子抵穗之後就結束了。
九貝子的家人一摸清了套路,就拋開了十三行,直接與外國人接觸。他們的後臺夠硬,自然有競爭優勢,十三行也是真的不敢管。等到允禟的勢力坐大,那就是想管也管不了了。
這時候在廣州經商的洋人,雖然是各色人等都有,但是東印度公司還是這裡面很強大的一股勢力。這個東印度公司不是那個因為鴉片貿易而臭名昭著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而是名聲比它也好不到哪裡去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坦白說,在眼下這個時間,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東南亞比英國東印度公司混得強多了。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呂宋築城,就是後來的印尼首都雅加達。這個公司在母國募集股資,其中就有荷蘭政府的股份,是以它比較從容地取得了荷蘭當時的國家議會授權的東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的貿易壟斷權。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也是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並被獲准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條約,並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殖民統治不是你想建立就建立的,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些西方探險家們,絕對不是帶著和平與友誼來的,他們是來掠奪與奴役的,不在人家家門口架大炮,誰願意當你的奴才!
綜上所述,這群商人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完全可以代表政府行使各種權利,包括戰爭,它們不是一般的商人。
所以,他們很強橫!
這些人在呂宋建立了殖民統治,由於當地居民人口不充足、長相不咋地、不太勤勞也不太勇敢……等等等等原因,殖民者想盡辦法誘拐中國人到當地去定居,去種田、做生意,總之,提供稅源。同時,還故意給土著與華僑不同的身份,便於制衡。
由此可見,這些人著實不太好惹。
但是九爺不知道,九爺手下的人就更不知道了,他們只知道,要趕緊弄上一筆錢來,九爺有急用。
鹽業利潤豐厚,又是在“自家地盤”上,遠比倒騰舶來品省心。旁的不敢說,在這十三省的地界兒上,誰能不賣皇上兄弟一個面子?允禟當然想弄一些來錢快又省力氣的活計,就想著插手販鹽。但是他的本錢大半放在倒賣上頭了,家裡有田宅土地是不肯變賣的,便要提價,從這倒賣上頭狠撈一筆作為販鹽的本錢。
也是他大意了,前幾回提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