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部分(第1/4 頁)
眼下八旗兵雖在諸如杭州等地有駐守,但是全國的武裝力量構成裡,純漢族士兵的比重是越來越大了。這樣不好,很不好,很容易影響到大清統治,如果出兵,還是要以八旗兵為重要依託。
無奈這些傢伙的戰鬥力一直在滑坡。還沒入關的時候,生活清苦了,跨上馬挽上弓抄起傢伙或搶劫南方鄰居或是去打獵補貼家用,那是不用集訓勝似訓練,簡直就是一直睡在寒玉床上練內功。入了關,大家算是過上好日子了,不用幹活就有飯吃,有了差使還能揩點油水,縱使皇帝一直在強調大家是馬上民族騎射不可丟,八旗子弟還是越來越紈絝化了。
加上吃空餉等**事件,如果穿越大神把現在的八旗拉過去跟崇禎時期的普通明軍打,也高明不了太多,要是碰上李自成的農民軍,估計不太夠人家收拾的,要是碰上關遼鐵騎,那是肯定不夠人家砍的。但是,現在又非用他們不可——統治基礎啊!如果有一天,剿匪禦敵要依靠漢人組成的部隊,這大清的統治也就快要走到盡頭了。
可是這策妄阿喇布坦又不能不對付,現在兵部的允祥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區區一策妄阿喇布坦不足為慮,眼下可憂者,乃是他扣了拉藏汗的兒子(前文有述)。西藏苦寒貧脊,得之於朝廷並無多大益處,然而卻有兩位活佛,朝廷不得不管了!”
拉藏汗對朝廷算是有功的,他入藏幹掉了對朝廷不友好的第巴,並且樂於把“假喇嘛”遞解進京(雖然半道兒上倉央嘉措就下落不明瞭),最後算是控制了西藏。
西藏對朝廷來說,還真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西藏兩大活佛——達…賴與班禪。這兩位要僅僅是西藏政教合一的領袖也就罷了,要命的是,他們不但是藏人的主宰,青海、蒙古乃至於滿洲,從西北到東北,多少信奉喇嘛教的人都把他們當半個神來供奉,皇帝的話可以不聽,活佛的話一定要信。要是策妄阿喇布坦挾拉藏汗之子入藏,進而控制了兩大活佛,蒙古還會不會是朝廷的盟友可就說不準了,所以朝廷必須把西藏給控制住。
一旦策妄阿喇布坦有異動,他的第一步估計就是要入藏,挾吞併全藏之勢往前推進。這就給朝廷提出了一個大難題:怎麼打?不說西藏了,單是青海,那樣的海拔高度,“自然風光很好、地理條件惡劣”,士兵扛得住麼?
不能大用比較能吃苦耐勞的綠營等漢軍,更不能全拿蒙古諸王打頭陣不是?葛爾丹作亂的時候,蒙古親貴們難說有沒有牆頭草的行為啊!
痛定思痛,胤礽只好相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了。康熙親征的時候,面對葛爾丹的駝城,眾將士頗有一種“狗咬王八無處下口”的感覺,還是大炮建了奇功,直接轟開了駝城,這才有了那一場大捷。
撕不開人家的烏龜殼,那就轟開吧!自家騎兵比起準噶爾人於騎射上有差距,那就用先進武器來填平!
只是這樣的苦果子胤礽頗為硬氣地死扛著不跟老婆說,不想折了男人的顏面——把國家、軍隊治理成這樣,真是讓人臉紅。
淑嘉卻沒想那麼多,她只猜到了要用兵。胤礽的話形同明示:國家要打仗了。對比著前一陣子胤礽、弘旦等透露出來的訊息,估計就是跟準噶爾打。淑嘉還是惡補了一點準噶爾知識的,知道他們堪稱勁敵,心道,多一分實力就多一分把握,這樣倒是不壞,如果朝廷嚐到了科技帶來的好處,願意發展這一塊兒還是不錯的。
想到這裡,淑嘉連聲稱善:“戰前多準備,打仗的時候就少傷亡。”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才是明智的做法麼。
胤礽唯有苦笑。
淑嘉對胤礽重視火器又願意運用到戰爭中,是相當支援的,奈何她幫不上什麼忙,什麼運動原理啊、火藥製作方法啊、槍炮結構啊她統統地沒有研究,只能從言語上鼓勵一二。
眼下看兒子居然把這戰爭殺器的演示當“玩”,真是哭笑不得。想說兩句大道理呢,又不想扼殺了小孩子對火器的興趣。她家的小孩子的興趣,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門科學的發展的。
戳了戳弘早的額頭,笑罵:“就知道玩!放炮的聲音可不小,沒震著你吧?”
弘早大樂:“沒有!兒子一點兒也不怕!戴師傅叫我們掩住耳朵的,其實我們離得遠,沒掩住也沒事兒。”
“所以你就沒掩住,還叫嚇了一跳。”
“您怎麼知道的?”
淑嘉無奈,你自己說的啊,什麼叫“沒掩住也沒事兒”?
紅袖親自打了水來,給弘旦洗臉。弘旦的乳母自他上學之後就打發回家了,身邊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