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部分(第3/4 頁)
幾家愁
自胤礽往下,中樞之人個個滿頭包。好容易西北安靜了一點兒,還沒來得及享受一下安定團結的和諧美好氛圍,東南又燒了起來,還是被一向不大重視的西洋人打了一巴掌,心情能好得起來才怪!
此時的中國還沒有像後世那樣閉塞,對外國的瞭解還算是比較不會鬧笑話,並且,也肯學習一點西方文明。從武器到鐘錶到數學到地理,至少眼下的皇室對於西洋文明的態度還算是比較開明的。
他們肯接受傳教士,肯學習一些新的地理知識,也肯接納一些傳教士為宮廷服務。胤礽等人自認為自己已經夠寬容的了,畢竟挑釁的是教廷,即便在教廷提出無禮要求之後,清廷還是允許那些懷著求同存異之心、不對中國指手劃腳的傳教士呆在中國,夠開明瞭,不是麼?
現在,這種開明卻被憤怒的情緒所取代了!
原因還是出在歐洲使節們的身上,他們到了京師,因為禮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遲遲見不到皇帝。遞交的國書也沒有得到回覆,理藩院的人是整日陪著他們沒錯,卻不許他們四下亂逛。
窮極無聊,只好與充當翻譯的傳教士們多溝通了。他們自身也帶有翻譯,雖然漢語不太咋地,但是,如果有一個藉口可以與瞭解中國事務的傳教士們多溝通,他們絕不會浪費這樣一個好機會的。
溝通得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清廷對於傳教士們還是不很防範的,很多傳教士還兼為內廷、外朝服務,知道的更多一些,清廷還用過傳教士們幫忙測繪地圖、參與同俄國的談判(在談判過程中,傳教士可不是一心為了清廷的,暗地裡與俄國人也沒少聯絡,只是清廷不知道罷了)。
透過這些傳教士,使節們知道了,清廷對他們的官方稱呼是極具侮辱性的,稱呼他們為“野蠻人”。MD!我們不叫你們這些韃靼人為野蠻人就算是給面子了,你們居然還瞧不起我們!
看吧,互相瞧不起,矛盾產生。
但是,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它的人口比整個歐洲加起來都多。想起這些人群裡潛在的商機,真是做夢都能流口水到醒。“只要每個人買一頂睡帽,就會……”這樣的想法不是存在於一個人的腦海裡。
但是,他們是國家間的正式使節),就必須扯一下皮。比如,你們不能用侮辱性的字眼來稱呼我們。在歐洲使節看來,他們的要求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同時,他們也已經知道了,這個政權有著打腫臉充胖子的傳統,優待使節是他們的習慣。同時,眼下的這個政府,由於各種原因,做得更是徹底。
於是,這些人正式遞交了一份抗議書。
案頭擺上了抗議書的胤礽臉色非常之不美妙。好面子的人,當然不能被打臉,讓他承認別人跟他平等,那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是,這些洋人是怎麼想到這一出的?多少年了,即便是蒙古,也是“藩”,理藩院不是擺著好玩的。怎麼到了西洋人這裡就生出事端來了?不是在討論接見的禮儀問題麼?怎麼又扯到稱呼問題上來了?
充當翻譯的是傳教士,他們自然不會說是他們透露的。胤礽查了一番,在無解的情況下卻也生出疑心來了。正好,年羹堯送來的南洋華商裡有人懂一點外語,胤礽正好把他們派上了用場。
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善良,同時也是智慧的,在跟著朝廷混與跟著夷人混這道選擇題上,堅定地選擇了跟著朝廷走。無論是從名譽還是從利益上來看,朝廷都是大靠山不是?大中華的天生優越感,此時還沒有被消磨去多少,選誰,結果不言而喻。
搖身一變,商人也加了層官身,派去了理藩院幫忙。一下子得了個頂戴,這更讓南洋商人覺得風光,認為跟著朝廷混比較有前途。有了他們的加入,涉外問題就產生了極大的變數。
比如,他們探知,傳教士們洩漏了情報給西洋使節。比如,他們對外國比朝廷更要熟悉一點,對於外國的運作機制也懂得更多些。以前還存著點兒外心,現在正式成為公務員了,當然要奮發向上,為國家效力了。
在國人的觀念裡,無論如何,做了官才是最風光的一件事情。華商也是受此觀念薰陶長大的,而今得了機會,自是不遺餘力。自家有了出身,再經商就不太體面了,可以使族人、家僕出面,自己官做得越大、越好,經商也就越方便,賺得也就更多。
對外貿易有多大的利潤,他們的心裡很是清楚,如果讓朝廷厭了西洋人,自己等人再立有功勳,或許可以接手這一方面的買賣也未可知,那是多大的利潤呢?
卯足了勁兒,三不五時地就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