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2/4 頁)
惑,被一拳打出拳印湖的威力而震驚,這才走上了這條道路。
既然習武之後不能修行修真功法,那麼反過來呢?修真之人能不能修行武學心法?這是秦逸凡腦子裡冒出來的一個很是荒謬的念頭。不過,這個念頭一出現,就一發而不可收拾,忍不住會沿著這個思路思考下去。
為什麼秦逸凡能夠有五行屬性,還不是因為修行了武學心法,百脈俱通,然後才有這樣的力量。那麼,經歷了靈氣改造身體的修真之人,是不是也可以修習武學心法,然後達到這種體內自己產生五行力量的效果?
修真之人不修行武學心法,也是因為一來他們眼中武學心法粗鄙,二來修習武學心法完全和修真之本源背道而馳。修真築基階段講究練心,講究開悟。這和習武的目的好像也有對立。不管是內功還是外功,至少目前來說表現出的效果,都是身體被極大改善。但這種改善,卻是和修真的改善不同。兩者的區別,就如同武學中修內功的和修外功的類似,途徑不同,但真的到了大成的境界,卻是殊途同歸。
殊途同歸,這個詞出現在秦逸凡的腦子裡,登時又是心中一熱。習武和修真。難道不也是如此嗎?修真求的是感悟天道,飛昇證道。習武簡單地來說只是為了強身健體,到了秦逸凡這般的地步,卻是已經開始追求自我突破,追尋武道了。
什麼東西,只要到了極致,就牽涉到道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武道,煉器之道,煉丹之道。陣法之道,甚至簡單點說,茶道,酒道,琴棋書畫道,是不是所有的東西,到最後都一樣?道之一途。無處不在,那麼修真和武道。其實也算是殊途同歸了。
這個時候,考慮武道修道什麼的有些走神。不過,修真之人只要築基完成,想來再修行武學,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至少秦逸凡從紫青二老和應劫前輩指點的修行心法中。也沒有發現其中有什麼障礙。只要築基完成,似乎也就不怎麼在乎習武造成的經脈內腑的變化了吧?
修真之人鄙夷武學,也只是因為武學一道,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和殺戮。和好勇鬥狠,和熱血衝動聯絡在一起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人,倒不一定是真正因為排斥武學本身。說不定,因為靈氣改造地身體,修行這些會變得更加的容易,在武學的修為上,也更加容易取得突破。
這也只是一個猜想,而且只是秦逸凡的猜想,誰也不敢保證這猜想是否正確,因為沒有人嘗試過。唯一有過這樣一個機會的是秦小玲,她修習過佛門的武功。不過,秦小玲的經驗似乎並不一定適合修真人士,畢竟秦小玲只是一個千年陰屍,而且身體地強度,不是那些普通的修真人士可以比擬地。
所有的事情,必須和三位老前輩商量討論,畢竟現在地當務之急是解決他們三個的問題,而不是給那些修真人士教授武學。何況,是不是會發生衝突,秦逸凡一個人也無法做得準,三位前輩經驗見識十倍於他,怎麼也會有些想法。
從內而外,由自己產生五行力量,這個想法卻嚇了三位前輩一跳。不能不說,這個想法大膽之極,如果他們三個還是在正常的狀況之下,得知有重鑄肉身的效果,說不定會馬上付諸行動。只不過,現在三人都是元神器靈狀態,卻不得不小心翼翼起來。
原因無他,因為這個方法,經不起失敗。說不定一次失敗,就是魂飛魄散地後果。三人都悟透生死,對自身安危已經沒那麼看重。但是,如果真的能夠成功,卻是修真界的一大福音,不但少了許多人的後顧之憂,而且也有機會來實現應劫前輩關於第二元神地構想。現在修真界能有實力做這個試驗的,說實話,除了他們三個,再無旁人。越是早一天能夠證實,那麼眾多的器修門人就越不會重蹈覆轍,更快的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由此,不能
。秦逸凡的武學,他們在這段時間以來,從接受秦開始,就在每天不停的感受和研究之中,加上秦逸凡毫不避嫌的請教指點,就算他們從來沒有修行過武功心法,但在認識理論上,卻也和秦逸凡不相上下。一法通,則萬法通,殊途同歸,反過來說,也是成立的。
經過一系列的討論研究,其中還有火龍提出的很多意見,三人總算是得出了結論,此法或許大有可為,只是,還需要有人試驗。
試驗的人選,卻是應劫前輩主動跳出來,當仁不讓的成了第一個。誰也沒有和他爭,三人誰都明白,應劫前輩是第一個,失敗了以後,其他兩個也會義無反顧的投入到試驗當中的。在這一點上,倒是三人少有的默契。
元神修煉武學心法,這可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情。不過,好在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