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普京透過這一系列的“整黨”活動,使國家杜馬的組成已大大有利於自己的要求,反對黨團如俄共已很難阻止克里姆林宮提出的法案在杜馬中獲得透過。如果說普京以前常常同包括俄共在內的各黨派領導人會晤並徵求他們的意見,那麼現在普京只會見中派政黨領導人,基本上不再聽取別的黨、特別是俄共領導人的看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杜馬不顧左翼的強烈反對,先後透過了《所得稅法》、《勞動法》、《土地法》等重要法案,杜馬終於成為了普京可以控制的“橡皮圖章”。
政府改革(一)
俄羅斯現行的行政體制成型於葉利欽時代。1993年12月12日俄羅斯透過的聯邦新憲法規定了俄羅斯是共和制民主聯邦法制國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但由於種種主觀原因,俄羅斯的行政體制並不能適應其發展的需要。首先,國家行政系統職能轉換滯後,跟不上市場經濟需求的變化。俄羅斯經濟轉軌已經初見成效,但政治上的轉型遠未結束,真正意義上的行政轉型剛剛開始。其次,國家行政系統組成不合理,各級政府組織之間的職權劃分不科學,結構不平衡,其合理配置有待進一步探索。由於輕視行政機構自身的改革,蘇聯時期的行政頑疾並未因高度集權體制被市場經濟體制取代而得到糾正。葉利欽時期雖然多次精簡管理機關,合併和劃分主管部門,但既沒能使政府和政府機關更精幹,也沒能使它們更有效率。國家權力機關和管理機關的工作人員1993年為882萬人,從1997年起機關人員急劇增加,到2002年國家機關人員已達到了114萬。機關人員開支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長,1995年佔16%,2000年佔23%,2001年佔32%。與此同時,由於國家機關人員工資很低,造成了人才流失,有經驗的專家紛紛辭職。
同時,俄政府也沒有建立和實施完善的職業公務員制度,貪汙腐敗現象嚴重,甚至威脅到了俄國家利益。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在公務員制度上遲遲拿不出新規定,國家行政機構幾乎直接沿用了蘇聯時期的一些過時體制,官員缺少監督,貪汙腐敗十分普遍。俄羅斯的警察與強盜常常是同義詞,一些中國移民和商人成為他們的掠奪物件。令人震驚的是,在莫斯科大學宿舍發生火災的時候,消防員救火的同時竟然對學生宿舍進行了洗劫。俄羅斯的犯罪率近年逐年上升,黑社會活動極其猖獗,甚至出現掏錢購買議員候選人的現象,有人估計,目前俄羅斯的各級杜馬議員,約有5%~10%是黑手黨成員。
因此,這與普京的執政方略嚴重脫節。普京意識到,俄羅斯的發展問題已經日益突出。國際社會和當今世界的準則是殘酷的競爭。無論從經濟規模,還是從經濟結構和效率看,俄羅斯都已無法和主要大國相比,其它大國已經將俄落下一大截,俄羅斯目前需要快步發展。由此,普京的治國方略逐步從“穩定戰略”轉變為“加速發展戰略”。因此行政改革成為了普京為俄羅斯設計的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是連線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的不可或缺的中間環節。
普京還認識到,俄羅斯所要建立的強有力國家“必須是民主、法制、高效的聯邦制國家,必須提高司法體系的作用,完善聯邦關係,加大打擊犯罪的力度”。執行權力機構本應依法辦事,但是現在的國家機關工作助長了貪汙腐敗。貪汙腐敗不是缺少懲罰的結果,而是限制經濟自由的直接結果。普京感到,問題不僅在立法機關,也在執行機關的工作制度本身。現行的制度妨礙了改革,在許多情況下簡直是阻礙改革。這種制度保護的是得到所謂“地位”租金的權力,保護的是受賄和違規。此外,由於領導人的軟弱和不夠自信,導致政權為一些公司和家族所瓜分。
雖然俄的行政存在著如此多的弊病,但普京上臺之初卻沒有宣佈進行大規模的行政改革,因為他預見到了可能的阻力,決定悄悄地分步進行。
2000年5月13日就在普京提出改革聯邦委員會建議的同一天,國家杜馬順利透過了普京總統對卡西亞諾夫的總理提名。隨後俄政府組閣很快完成,原內閣大部分成員基本留任。普京把卡西亞諾夫安排在內閣的重要位置上,主要是由於卡西亞諾夫的政治色彩淡薄,是典型的務實派官僚,最適合於推行自己的決策。
卡西亞諾夫新政府暫時只設四名副總理,即庫德林、馬特維延科、克列巴諾夫和赫里斯堅科。據報道,原副總理紹伊古主動提出不擔任副總理一職。雖然卡西亞諾夫稱新政府不設第一副總理,但從庫德林主管的業務範圍看,這位身兼財政部長的聖彼得堡人實際上就是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