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了。他對自己說,那樣的增長率根本不可能。洛甘轉向坐在他左側、時代公司的總編諾姆·波爾斯丁會意地揚了揚了眉毛。據波爾斯丁說:“多恩和我互相看了一眼,都在想皮特曼這是在吐什麼煙霧。而我們要如何才能抓住他講的一些東西。你根本不會認真對待他。”
在洛甘看來,皮特曼的財務目標大膽又不負責任,李文和凱斯也沒有說服洛甘。李文和凱斯預測,一旦兩個公司一起肩並肩工作,收入會增長到400億美元,資金流通會增長30%,上升到110億美元。洛甘從1994年開始經營時代公司,他將這個部門經營為全國最大、利潤最多的雜誌集團。而在他眼中,李文和凱斯丟擲的數字根本不可能實現。要想完成皮特曼承諾的數字,美國線上就要提高廣告銷售量,提高到相當於時代公司和特納廣播現在的廣告收入的總和。
時代華納其他部門的領導也同意洛甘的意見:他們認為併購案建立在虛假的前提和鬼把戲上。56歲的時代華納有線公司主席喬·科林斯是位典型的時代華納部門領導。科林斯大膽而獨立地經營自己的業務,如同管理一塊私人封地似的,他拒絕接受總部的命令。大多數時候,他的表現像是他的部門和時代華納其他部門沒聯絡似的。特德·特納曾經一次又一次抱怨科林斯拒絕傳送時代華納的節目。公司的CNN財經頻道和CNNSI(CNN新聞集團的體育新聞頻道)體育網路主管向科林斯施加壓力,試圖提高他們的收視率。特納廣播沒能說服科林斯用時代華納有線公司來傳送其新開發的兒童網路飛標或地方體育頻道特納南方。負責特納有線網的泰裡·麥克圭爾克說:“在所有有線經營者中,時代華納是我最差勁的客戶。你想知道他們給了飛標頻道多少使用者嗎?一個也沒有。你想知道他們給了特納南方多少使用者嗎?一個也沒有。”
併購進行時(5)
時代華納有線公司的收入是61億美元,其現金流通比時代華納其他部門都多,所以它不需要其他人的任何幫助。這是喬·科林斯的觀點,而且他自作聰明地不打算改變科林斯的觀點。科林斯原來是一位海軍軍官,是哈佛大學的MBA,媒體一致評價他“強大”、“粗暴”、“體格強健。”他明白美國線上對時代華納有線公司的需要遠遠超過時代華納有線公司對美國線上的需要。在過去的5年裡,他花40億美元升級有線系統,安裝能夠傳送大容量資料的銅和光纖有線電線混合網。時代華納有線公司的高速網路准入伺服器—馬路選手早就擁有100萬客戶,而且每週還要新增加2萬人。而且早在美國線上…時代華納併購之前,科林斯就和美國線上處於一場關於開放准入系統激烈的鬥爭中。美國線上想依靠華盛頓立法者利用時代華納走進美國家庭,但科林斯拒絕了美國線上的要求。雖然他的老闆李文和凱斯做了一筆交易,但科林斯依然將美國線上視為敵人。
另一個討厭美國線上的人是HBO電視臺48歲的傑夫·別克斯。他隨時都會發表對美國線上的長篇大論,指責美國線上。他討厭美國線上的高階管理者們,他覺得美國線上要“蠶食”時代華納,而沒有美國線上,他和公司也能幹得很好。別克斯不認為網路能對HBO的業務構成威脅。別克斯像洛甘和科林斯一樣可靠、有經驗。他單槍匹馬重新塑造了HBO,創造了一些最熱門的電視節目,例如《黑道家族》、《城市裡的性》和《六英尺之下》。
別克斯1995年接管HBO電視臺。從那時起,HBO的使用者數量增加了幾乎1/3,為3 800萬,而且營業利潤翻了3倍。在亞特蘭大的董事會上,別克斯與科林斯和華納廣播的巴里·梅爾坐在後排,他只是不停地搖頭。
沒有一個時代華納的部門經理支援美國線上和時代華納併購。這些人可能覺得個人利益受到了威脅:他們厭惡鮑勃·皮特曼和他的鉅額財富,同時他們對李文在策劃併購的過程中向他們封鎖訊息感到憤怒。但除此之外,他們也不同意李文和凱斯極力提倡的烏托邦理想。時代華納的部門經理與美國線上的人在一起待的時間越長,就越對數字化未來的輝煌感到懷疑。
股票下跌
如果說像多恩·洛甘、傑夫·別克斯和喬·科林斯這樣的人懷疑皮特曼的預測,那也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考慮大筆支出或控制支出的老闆。概括地說,這種現象形成了美國線上人們的偏見,他們認為時代華納的人們懶惰、緩慢、容易滿足、無趣,雖然是中產階級,但他們都過時了。梅爾·伯婁大怒:“這是一個臃腫、龐大的組織,只有堅持不下去時才能削減機構,但卻打不到一點骨頭,碰不到一點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