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是偉大的指揮家,你可能不記得他了。托斯卡尼尼。”
“不知道。”她說著依然看她的書。
“他是義大利人,由於他的政治觀點,戰後納粹不許他指揮。現在他死了。我不喜歡卡拉揚,紐約交響樂團的終身指揮家。我們不得不聽他指揮音樂會。你猜猜作為義大利人我喜歡什麼?”他掃了她了一眼,“你喜歡這本書?”
“這本書引人人勝。”
“我喜歡威爾蒂和普尼尼。在紐約我們所聽到的是德國誇誇其談的瓦格納和奧爾夫音樂。每週我們都到麥迪遜廣場花園,參迦納粹黨在美國的粗野的戲劇性晚會。在那兒到處是彩旗飛揚,鑼鼓喧天,喇叭齊鳴,還有焰火。讚頌著日耳曼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以及所謂的藝術。你見過戰前的美國嗎?”
“是的。”她只顧看書。
“在那些日子裡難道他們沒有第一流的歌劇院嗎?聽說有。而現在和柏林一樣受到電影業的挑戰。我在紐約呆了13年,沒看過一部像樣的新歌劇和戲劇上演,淨是那些……”
朱莉安娜說:“讓我看書吧!”
“出版業也一樣面臨挑戰,”喬泰然自若地說,“這種挑戰起源於慕尼黑。在紐約。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印刷,大批次地印刷出版。但是在戰前,紐約是世界上出版業的中心,至少人們都這麼說。”
她用手指塞住耳朵,把書放在腿上全神貫注地看,不聽他說話。她已看到《蝗蟲》裡描寫令人難以置信的電視,她被這章迷住了,尤其是關於在非洲和亞洲落後地區的廉價的小電視機部分。
……只有新英格蘭人有技能和大批次生產的系統一——底特律、芝加哥、克利夫蘭,這些神奇的地方——才能施展的謀略,他們不斷地批次地把價值不到一美元的電視機元件送到東方的窮鄉僻壤。這些元件被一些窮困的狂熱的青年人收集在一起,他們渴望機遇,慷慨的美國人為他們提供了機會,一些小的內裝電源比雲石還小的儀器開始收視。收到了什麼呢?村莊裡的年輕人還有老年人都蹲在螢幕前看新聞,受教育。首先了解怎樣讀書。然後是休閒。學會怎樣挖深一點的井,怎樣耕好地。怎樣淨化食用水,治療疾病。在頭頂上,美國的人造衛星在執行,把資訊傳送到每個角落……傳送到所有渴望的等待的東方人那兒。
“你順著一直往下看嗎?”喬問,“還是挑著讀?”
她說:“這太好了!他讓我們將食品和教育送給數以萬計的亞洲人。”
“世界性的福利事業。”喬說。
“是的,特格韋爾的美國新政,他們要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她朗讀給喬聽。
……中國怎樣呢?一個仰慕西方需要統一起來的國家。中國人民經歷了戰爭歲月,現在進入和平年代,進入重新建設的時代。但對於中國來說還談不上重建的問題。因為幾乎在那片神奇的廣袤平原地帶根本就沒有開發,還沉睡在古老的夢中。要喚醒它,是的。一個偌大的國家,得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地位。清醒地投入到現代世界中去,製造出自己的噴氣式飛機、原子彈、高速公路、工廠和醫療事業,喚醒這巨大國家的驚雷從何而來?中國人已經知道,甚至在戰勝日本的鬥爭中就已知道。驚雷從美國來。直到1950年,美國的技術員、工程師、教師、醫生、農藝師就像某種新的生命注入每個省份,每個……
喬打斷她說:“你知道他幹了什麼,知道嗎?他充分利用了納粹主義,社會主義者的作用,託德組織和我們所取得經濟發展,他信任誰呢?美國‘新政’。他不考慮壞的方面,不考慮一種滅絕和種族隔離問題。那是烏托邦!你想想如果聯盟國戰勝了,像他說的新政就可以振興經濟和改善那些社會主義者的福利嗎?不可能。他講的是一種國家工聯主義形式,社團國家的形式,就像我們在墨索里尼領導下一樣。他說,你應取人之長而不要……”
“讓我看書。”她很不高興地說。
他聳聳肩,再也不嘮叨了,她繼續埋頭看自己的書,不理睬他。
……在這些市場上,有數不清的華人在機器轟鳴的底特律和芝加哥建造工廠,這個大口子很難填滿,這麼多的人在一百年之內也不可能有足夠的車子、房子、鋼材、衣服、打字機、罐頭、鐘錶、收音機和藥劑。到1960年美國工人在世界上的生活水平最高,無怪乎每次與東方的商貿交易中他們都彬彬有禮,亮出“最惠國”的條款。美國不再佔領日本,它從來沒佔領過中國。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廣州、北京、上海都不買英國人的東西,他們買美國人的東西。每次買賣之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