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記任務和要求,幼兒就不會自發地去有意記憶什麼。因此,老師在日常生活、教學和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活動時,應該經常向幼兒預先提出識記任務和要求。
在講故事之前,教師預先向幼兒提出要複述故事的要求;在遊戲開展之前,要求幼兒先記住遊戲玩法、規則。實驗證明,讓幼兒帶著任務和要求去學習、去記憶,能顯著提高其記憶效果。有人曾將一個四百字的故事分別講給中班A、B兩組幼兒聽。對A組,事先要求他們聽完後要複述:對B組則只要求他們認真聽,而沒有告訴他們聽完後要複述。事後檢查,A組幼兒能複述出故事內容的70%…75%,而B組幼兒只能複述出故事內容的40%左右。
(二)使幼兒明確記憶目的,提高記憶積極性。幼兒是否明確記憶目的,記憶積極性如何,對記憶效果影響很大。
有時幼兒沒記住一些事情,常常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的記憶目的及記憶的積極性;相反,如果我們使幼兒明確記憶目的,激發其記憶積極性,幼兒的記憶效果就能明顯提高。有位老師在第二次帶幼兒參觀動物園之前,事先告訴小朋友今天參觀動物園時,要認真觀察並記住大象、長頸鹿和猴子的外形、動作及神態,回來要把它們畫出來,送給沒去參觀動物園的小弟弟、小妹妹,這就調動起了幼兒觀察、記憶的積極性。
這次活動記憶效果就比第一次單純地觀察記憶效果好得多。
此外,召開故事會讓幼兒學講故事,為慶祝“六一”組織幼學唱歌曲,其記憶效果也常常比平時單純學要好得多。
(三)在遊戲中積極發展幼兒的有意記憶能力。許多專門的實驗和觀察表明:在遊戲時,幼兒對記憶的目的和要求要比在實驗室條件下容易意識到,也願意為扮演好一定角色而努力實現記憶的目的和要求。比如,在“開商店”遊戲中,幼兒擔任“顧客”,為購買到各種物品,幼兒會努力識記各種物品的名稱、外形特徵及用途等等。因此,利用遊戲發展幼兒的有意記憶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幼兒的記憶力 第六章:怎樣使幼記得又快又牢在培養幼兒記憶力時,怎樣使幼記得又快又牢呢?
(一)給幼記憶的材料要生動、形象,具有趣味性。我們知道幼兒的記憶,主要是無意記憶,對能吸引他的,使他感興趣的和能引起其情感體驗的,幼兒就容易記住,反之,則較難記住。因此要使幼兒記得又快又牢,給幼兒的記憶材料應該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趣味性。具體形象的兒歌,色彩美麗、情節生動的圖片等等,都易吸引幼兒的興趣和注意,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很快記住。而且由於幼兒在記這些材料時,注意力集中,同時還伴隨著愉快的情緒體驗,所以也記憶得特別深刻、牢固。
(二)引導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許多實驗和事實都表明:幼兒對記憶材料理解得越深,記得越快,印象也越深刻。有位老師曾用兩種不同方法教幼兒記憶《龜兔賽跑》
這個故事,採取老師念一句,幼兒跟一句,這種單純重複、死記硬背的辦法,幼兒需要六節課時才基本記住這個故事,在一個半月後召開的故事會上,大多數幼兒都不能講出故事的主要情節;採取在幼兒背誦之前,先透過圖片、活動教具、講解等幫助幼兒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的方法,這樣,幼兒只用四節課的時間就基本記住了故事內容,在一個半月後召開的故事會上,許多幼兒能比較完整地講述這個故事。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幫助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告訴幼兒數字“1”象筷子,“2”象鴨子;“3”象耳朵,漢字“水”就象小河裡涓涓流淌的三股水時,幼兒就會將理解和記憶結合了起來,自然能記得又快又牢。
(三)使識記內容成為幼兒活動的主要物件。有一個實驗,發給幼兒十五張圖片,圖片中央畫有物體(如貓、狗等)和醒目的符號(如△、+、〇)。參加實驗的幼兒分為A、B兩組,A組幼兒按物體的特點分類(如將貓和狗放在一類),B組按符號分類(如將△放在一類)。分類完畢後,再要求兩組幼兒說出各圖片上物體(如貓、狗等)的數目。結果,A組幼兒平均說出10。6個,B組幼兒平均只說出3。1個。可見,幼兒的記憶內容是否成為活動物件,這對記憶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是幼兒活動的直接物件的內容,易為幼兒記住。
(四)讓幼兒更多的感受器官參與記憶過程。有個實驗表明:同樣教一個故事,當採取老師講,幼兒聽的辦法,幼兒只能記住20%…30%的內容,要完全記住故事內容,需要四、五節課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