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幼兒心理發展基本理論 第二章:環境和教育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由上可知,遺傳和成熟在幼兒心理發展中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須明確,遺傳和生理成熟畢竟僅僅是幼兒心理發展的物質前提,只提供幼兒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現實性。對於一般的正常兒童來說,心理能否發展,向什麼方向發展,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如何,不是由遺傳和成熟決定,而是由環境和教育決定,其中教育更起著主導作用。
我們知道,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顯然,只有產生心理的物質前提,而沒有客觀現實的影響,是不能形成人的心理的。這可以由各種動物哺養大的人類嬰兒,如狼孩、熊孩、豹孩等等來說明。印度狼孩卡瑪拉在出生後不久被狼叼去,在狼的環境中生活了七、八年。被發現時,她只能用四肢行走,晝伏夜動,吃東西不用手拿,而是把食物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雖然她已經七、八歲,但智力只相當於六個月乳兒的水平。她對人不發生興趣,沒有感情,不讓人們給她洗澡。人們花了很大的力氣也不能使她很快適應人類的生活;訓練兩年後,卡瑪拉才會直立;六年後才會艱難地行走,但快跑時仍需四肢並用。卡瑪拉於十六、七歲時死去,這時她也還不能講話,智力只及三四歲的孩子,並常有許多狼的習性的表現。這就告訴我們,人只有人類共同的遺傳素質還是不可能產生人的心理的,遺傳和成熟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自然基礎,即可能性,而要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要使人的心理切實得以產生、發展,還必須要有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和作用。由於狼孩在出生後便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環境和教育,他接觸的是狼的環境、狼的“教育”,因而儘管他長著人的腦,卻成其不了人,最終只是個“狼孩”,沒能形成正常人的心理。
環境和教育不僅影響人的心理的形成,而且也影響人的心理發展的方向、速度、水平等。研究表明,一般地講,人們的遺傳素質和生理成熟是差不多的。正常兒童出生時,都具有人所共有的、基本共同的解剖生理特徵,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沒有心理發展水平和表現完全一樣的兒童,每個孩子的智力、興趣、愛好、性格等都千差萬別。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的不在於遺傳,而在於環境和教育。有關雙生子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知道,同卵雙生子的遺傳素質是基本相同的,而異卵雙生子的遺傳素質則不太相同。如果將同卵雙生子放在不同的環境下撫養,接受不同的教育,而將異卵雙生子放在相同的環境下撫養,接受相同的教育,其結果是:異卵雙生子在心理,包括智力、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都大於同卵雙生子。顯然,心理是遺傳和成熟與環境和教育互動作用的結果,遺傳和成熟為幼兒心理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環境和教育決定了幼兒心理的發展方向、水平、速度。
在環境和教育中,教育起著主導的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育對幼兒進行的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影響過程,這無疑比那些自發的、偶然的、無計劃的環境因素的影響要更有力、更有效;第二,幼兒進入幼兒園後,主要的、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幼兒園接受教育,也就是說,在他們所接觸到的環境影響中,主要的是幼兒園教育,即教學和老師的影響;第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發揮遺傳和環境中的有利因素,而克服和消除其不利因素,以促使幼兒心理更快、更好地發展。
例如,某單位曾對幼兒數概念發展的水平作過一次調查。結果說明,受過幼兒教育和未受過幼兒教育的兒童在計數、數序和運算能力的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別。未受過教育的六歲半兒童,較同齡受過幼兒教育的兒童,在數概念的發展上要晚兩年。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主要就在於教育。美國著名女作家、女教育家海倫·凱勒自幼又聾,又啞,又盲,可就是由於受到了良好的專門教育,使她可以透過觸覺、嗅覺來認識世界。最後,不僅她的心理的各方面得到了正常、健康的發展,而且在許多其它方面超過了常人,還寫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文章和著作,聞名於全世界。
總之,幼兒心理的發展,遺傳、成熟、環境、教育缺一不可。但是,對於正常兒童來說,環境和教育更重要,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特別是教育,更起著主導的作用。
幼兒心理發展基本理論 第三章:教育必須透過幼兒心理發展的內因才能起作用需要說明和注意的是,我們既承認環境和教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但也反對把環境、教育的作用機械化、絕對化。對於幼兒心理發展來說,環境和教育畢竟只是外部條件、外部原因,要使其對幼兒心理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