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凌辰的陣營任務(上)(第1/2 頁)
當晚,凌辰從寶來那裡扒拉到足夠的資訊,才放對方離開,對與寶來透漏的資訊,他綜合考慮,認為可靠性還是比較高的,畢竟對方在這個戰役世界中,還要依靠他借出去的五百人,去完成隱藏任務,來彌補放棄陣營任務的損失。
他目送寶來在黎明的晨暉中帶人離開,便回去研究該如何將自己的陣營任務弄到最高的評價。
王浩也在第二天離開他的寺廟,他沒去管,兩人現在勢均力敵,都不可能奈何對方,寶來自保無憂,王浩在見到不能奈何對方後,一定明白他的用意,不過凌辰料定王浩也不敢在這個世界中發作,否則借給他的那五百人,完全不會再聽從他的命令,那樣的話,王浩就算將凌辰擊敗,也只是便宜了寶來。
凌辰早就將這些算計得清清楚楚,事實也是如此發展的。
當王浩發現寶來多了五百人後,雖然大怒,但想了想,沒有追擊下去,也沒有去找凌辰的麻煩,就這樣回返草原了,他還要去和另外一百人帶領的漢軍回合,完成掃蕩草原的重要任務。
寶來在王浩撤退後,也沒有回去草原,而是一路向西,向西域方向奔去,他發現的隱藏任務,就在西方。
凌辰當然沒有精力去管兩人做什麼,經過這一波收益後,他要把所有精力放到如何完成自己的陣營任務上去。
他的身份是僧侶,他的陣營任務是“消弭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威脅”,他不清楚王浩的陣營任務,但寶來的陣營任務告訴他了。“建立橫跨亞歐非的遊牧民族帝國,佔據的版圖和富庶程度,影響最後評價係數”
而且寶來還明確告訴他,他還有兩次完成陣營任務的機會,這就能讓他猜出王浩之前為何那麼急迫,不惜告訴他進入文明之門的方法,關於這個方法,他得到了寶來的驗證,對方倒是沒有撒謊,當然凌辰相信這是因為對方沒有辦法做手腳的緣故。
他可以很輕易的猜出,一直是一個人進入這戰役世界的王浩,一直比較順利,故而不清楚三次的任務完成上限,而寶來手下還有其他人進入,他們人多,肯定是有人在失敗了幾次後,提前得到了這個提示。
這也能讓他明白,王浩不願意節外生枝的緣故,兩人是一個陣營,同屬於農耕民族,如果對他動手,就會影響最後的任務完成情況。
結合寶來和他的陣營任務,他不難推測出王浩的陣營任務,就是將拓展大漢王朝的版圖,消除遊牧文明的威脅,和他在本質上有一致性。
考慮清楚這些東西,凌辰就能夠放心地去實行自己的計劃,而不必時刻顧慮王浩會來打擾他的行動。
他現在奉行的宗教是佛教,顯然推廣得越遠,越有助於最後的計劃,不過佛教雖然不錯,但和所有宗教一樣,都有侷限。雖然和尚們說是乞食,但實際上窮廟裡靠自己勞作吃飯的也是不少,至少廟宇裡種菜種糧的不在少數。
只不過這沒有在經義中體現出來,導致給統治者一種印象,那就是佛門空耗青壯勞動力,卻不繳納稅負,還要普通老百姓供養,這是古代王朝屢次滅佛運動的根源,也是一旦佛教盛行,就會造成國力損耗的根本原因,任何一個正統王朝,都要嚴格控制廟宇僧人數目,度碟可不是好獲取的,合法的和尚身份不是電視裡一句“我要出家”就能拿到的。你可以信,但想要成和尚,先經過幾次稽核再說。
所以他下手就要先從這上面下手,世界上的宗教,都很難帶來物質財富的興盛,佛教也往往給人一種安於貧困,期待來生,看淡物質財富的印象,這些固然能夠維持社會穩定,卻也帶來了極大的消極作用,也許有佛教徒會辯論真正的教義不是這樣,但事實上眾多無知百姓,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樣。當然其他宗教,也在這點上沒有什麼優越,畢竟宗教是管理心靈的,在物質財富的創造上就是短板。
很多修士也是科學家,也是探索自然者,這一點上,佛教也能做到,宗教和科學並非簡單的表面衝突,而是有靈和無靈的區別,很多人研究科學的同時,還有著信仰,在很長的道路上,都沒有衝突。
凌辰不準備徹底改頭換面,佛教有很好的地方,也有長久以來積累的固有缺陷,他準備逐漸修正佛教經義,事實上,佛教出現了無數流派,顯然可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變革才是正道,僵化只是死路一條。
他要改革的第一條,就是要求僧人拋棄乞食,放棄凡俗供養,雖然化緣一說本義是讓僧人以此體驗世間疾苦,來修行內心,來與人結緣,有種種高大上的說法,但事實就是白吃飯,這樣反而導致歷代開明王朝嚴格控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