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國文化數千年!就世界範疇而言,現今的中國是一個無宗教信仰的國家,中國人對宗教的瞭解,尤其對誕生於自己國家的道教更是知之甚少。
道教自漢代興起至明發展到鼎盛,明永樂九年至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11…1424年),皇室耗14年時間,役使30多萬軍民工匠在湖廣均州武當山修建龐大的武當山道教宮觀2萬餘間,與此同時在均州城內修建了金碧輝煌的淨樂王宮3萬多平方米,總佔地12餘萬平方米!淨樂宮為武當山九宮之首,均州城的1/3為淨樂宮所在,正是“城中宮,宮中城”!
txt小說上傳分享
均州聖地:永遠的滄浪綠水(2)
我想說的是,在世界各宗教發源地和創始人誕生地均成為輝煌的文化盛地的文明景象中,中國武當道教的原生地、淨樂王子(即真武帝)的誕生地——古均州及淨樂宮,卻早已毫無聲息地沉沒在浩渺江水中達40餘年之久!彷彿無人知曉!無人痛惜!更無人回眸與反省!古老的歷史、古老的文明、古老的聖地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古老的建築早已在20米、50米、70米深的水下,任魚蝦穿梭,與“龍宮”相依……
2
1967年初冬,丹江口大壩建成蓄水,距壩址僅30公里的古均州第一個開始悲壯地沉淪。
在今天新文化觀念深入人心、文明的歷程經歷了無數傷痛和覺醒之後,我們或站在江岸,或泛舟於水上,當我們企圖把目光穿越水域去尋覓那座千年古城和神秘的宗教聖地時,我們的徹骨痛楚和扼腕興嘆便會一起在蒼茫煙水中浮沉。這便是2005年5月29日,當我到達一個三面環水的鄉鎮——均縣鎮(這裡的人因眷戀而依然以“均縣”為鎮名)時的心境。
均縣鎮委副書記張兆華讓我乘船看他們的百里萬箱養魚、看古均州唯一還露在水面的“文筆塔”,他指著無邊無涯的水面對我說:“我們這船底下就是古均州……當年水上來時,人們來不及跑,大人、娃子都上了房頂,踩得房上的瓦啪啪地往屋子裡掉……水淹了好幾個月了,人們站在岸邊,好像還能聽見水底下瓦掉下去的聲音,人說話的聲音,哭的聲音,喊的聲音……”
聽著張兆華的敘說,望著蒼蒼茫茫的水面,我有一種無邊的悽然和神聖的顫慄。
唯有這塊聖地上的子民記憶著這塊土地,唯有這記憶使我們今天和未來的人才有可能再作一次心靈的朝聖。現在,讓我們沿著從這塊聖地上遷徙而出的王永成、牛孝文、張華鵬的回憶,走一遍水下均州——
王永成:均州古建築很多,規模也很大。其中有三處給我印象最深,它們是均州城、淨樂宮和武當山金頂。
均州城曾是均縣人民政府的舊址。丹江口水庫蓄水前,它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歷史記載,漢代始建武當縣城,即均州城。均州城東臨漢水,南遙接武當山。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守禦千戶李春續以修築。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知州胡成熙修竣磚石建築。城牆外層全用30斤重一塊的青磚墊砌而成,西南北各鑿深一丈五尺護城河。共有六座城門,其中東、西、南、北門較大,小東門和上水門較小,北門還建有甕城。“鐵打的均州”在鄂西北、豫西南遠近聞名。
1958年均州城裡有人口2萬餘人,分佈在城內、城外3平方公里內的土地上。城內是政治、文化區,城外是經濟、商業區。主幹大街兩條:一為城內的南關街,至南城門,長約500米,寬10米;一為城外的南關街,長約1500米,北至南城門,南至南柵子門。兩條大街全是一米見方的青石板路面。城內主要街道有文西街、武西街、大東街和小東街;城外有朝武街,均為東西走向,長約500米,寬約4米,一律青石板路面。
城廓東南角的城牆上,有一座3層20米高的亭臺式魁星樓。城內有城隍廟、九仙廟、學宮、文昌館、江西館、陝西館等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把均州城裝扮得端莊古樸。
均州城地處漢水中游,漢水自東臨城而過,依山傍水。冬暖夏涼,水陸交通便利,有兩條神道直抵武當山。
均州城山川鍾靈毓秀,水陸輻輳。載貨木船往來均州,上可達陝西白河縣,下可通漢口,為漢水交通咽喉。
城外漢江沿岸,有4段高約20米的護城大堤,總長度約4000多米。均州八大景之一的“東樓望月”,是指大東門外的一座亭臺樓閣。在這裡可近聽漢水拍岸、遠眺武當山天柱峰,令人心曠神怡。城東北約8公里處有“方山晴雪”,隔江相望的有“滄浪綠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