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件,也就是說,可以為這2次股市的大幅度漲跌找到合理的解釋,其他8次則都是無緣無故的暴漲暴跌。
同現代金融學相比,行為金融學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思考金融問題的方式。因此,在瞭解現代金融學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瞭解行為金融學的基本內容。
第二十章 金融泡沫是如何形成的
荷蘭的鬱金香是出了名的,很多人到荷蘭旅遊就是為了去看鬱金香。然而,歷史上,鬱金香卻曾經給荷蘭留下過沉痛的教訓。1637年前後發生在荷蘭的 “鬱金香泡沫”大概是金融史上第一個著名的金融泡沫。
幾十年之後,類似的一幕又發生在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而且同荷蘭人的瘋狂相比,英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17世紀末,長期的經濟繁榮給英國人帶來了大量的儲蓄。他們缺的不是錢,而是投資機會。這種狀況了造就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金融泡沫之一,即南海公司泡沫。
在南海泡沫中遭受過損失的包括大物理學家牛頓。在遭受損失後,牛頓無奈地說,“我可以計算天體的執行,但計算不了人們的瘋狂。”
在南海泡沫破裂後,英國議會透過了《皇家交易與倫敦保險公司法》,這個法律也被稱為《泡沫法》。該法案禁止英國公司發行股票。此後,直到1825年英國廢除該法案,英國市場上很少有股票流通。
我們為什麼把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公司狂熱叫做泡沫呢?當股票、房地產等資產的價格遠遠高於它們的真實價值,而我們又沒有合理的理由來解釋時,我們就認為出現了金融泡沫。
我們怎樣才知道股票的價格太高了呢?衡量金融泡沫的一個常用指標是市盈率,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PE比。
判斷股市、樓市是不是泡沫的一個簡單辦法是,當電視報刊雜誌上鋪天蓋地在討論股市、樓市,大街小巷裡我們到處聽到人們在談論股票、房地產的時候,這個股市、樓市肯定就不正常了,就已經出現泡沫了。這種說法雖然不是很科學,但能從一定程度反映這一問題。
鬱金香泡沫、南海公司泡沫破裂之後,金融泡沫從此不斷在全球各地上演。
我國也沒有幸免於金融泡沫。
我國股市從1990年建立,到2009年,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歷史。但是,在這短短的二十年中,我國股市已經經歷了幾次泡沫,其中最大的就是2006~2007年的泡沫。
2006年1月底,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綜合指數只有1300 點,但到2007年10月,該指數達到6200點,是2006年1月底的倍。股票價格是由發行股票的公司的業績決定的,公司經營好,賺錢多,股票價格才會上漲。中國上市公司的業績沒有、也不可能在2006年1月到2007年10月這樣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出現如此巨大的改善。
當然,如同所有的金融泡沫必將破裂一樣,中國股市的泡沫也破裂了。上證綜合指數在2007年10月上漲到6200點後開始暴跌。到2008年初,上證綜合指數只剩下了1800點。
那麼,金融泡沫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金融泡沫會一再出現呢?
公眾的投機可能導致金融泡沫。公眾的投機如何導致泡沫呢?在股市裡,大家通常不考慮股票到底值多少錢這個問題,更不會花時間與精力去計算股票到底值多少錢。大家都在賭,賭有沒有比自己“更傻更天真”的“大傻瓜”。如果股市進入到了賭“誰是大傻瓜”的階段,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博傻”階段,那麼這個股市肯定就已經不正常,已經是一堆泡沫了。
公眾的盲目樂觀也可能導致金融泡沫。在行為金融學那一章中我們說過,人們不僅容易對事物持過度樂觀的看法,而且相信這種樂觀的前景真的會變成現實。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在出現重大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市場改革的時候,人們非常容易對這些新技術、新制度的前景表現得非常樂觀,相信它們能夠帶來長期的經濟繁榮,於是就會出現股市的持續上漲。
20世紀美國的歷次股市繁榮,或者說股市泡沫,幾乎都同新技術與新制度的出現、市場的新發展有關,也都與公眾的過度樂觀聯絡在一起。
金融泡沫的形成與破裂,給各國經濟都帶來巨大危害。
資金是稀缺資源。金融市場本來就是為公司籌集資金提供方便的,而金融泡沫的危害就在於,它會把本來已經稀缺的資金引導到錯誤的地方,從而造成資金的巨大浪費。
無論是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