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提出種種要求,常有不逞之徒從中煽動,故意與政府以難堪。唯蔣主席始終保持中和嚴正之態度,對青年學生絕不取壓迫之辦法,故兩三月間,至京請願者無慮五六萬人,而卒未發生一次衝突,其行動越軌者,亦足以警察徒手驅散或彈壓之而已。”打電報到南京提出質問、警告的更是像潮水一樣。顧維鈞說:“我不但受到學生團體和代表們的質問,而且受到潮水般的來自全國的電報質問,這些電報把直接談判的計劃說成是為委員長保持政權的陰謀。那些發電報的人認為我只是為委員長的政治計劃服務的工具,我記得江蘇省同鄉會發來的一封電報,表示反對直接談判,並且警告我,如果我不改變態度,就要毀掉我的祖墳。”“我記得上海各界聯合會和上海市商會發給我的電報,對我提出的直接談判的方針也提出了警告。”5米5花5書5庫5 ;http://www。7mihua。com
這時的蔣介石成為眾矢之的,再加上寧粵分裂和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分頭在南京、廣州和上海召開,蔣介石被迫第二次下野。
1931年12月15日,國民黨中央常委會在南京中央黨部舉行臨時會議。在京的中央執監委均參加,于右任任主席,作出了決議:“(1)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蔣中正呈請辭職案,決議準蔣同志辭職;推林森同志代理國民政府主席、陳銘樞同志代理行政院長。(2)考試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長於右任、立法院長邵元衝呈請辭職案,決議慰留。”陳布雷在日記中說,蔣介石“乃於十二月十五日向中央常會正式提出辭呈,將國府主席、行政院長及陸海空軍總司令本兼各職一併辭去”。會後,蔣介石發表了辭職通電,說他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三年來“無日不思竭其愚庸,實現總理之遺教,無負黨國之付託”。特別提出:“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已以委曲求全之精神,接納全黨團結之方案,而在粵同志迄未能實踐約言,共赴國難。胡漢民同志等微日通電,且有必須中正下野除兵柄,始赴京出席等語。是必欲中正解職於先,和平統一方得實現。中正昔因顧慮政治中斷之危,願為黨國忍垢負責於一時者,將轉為同志團結與黨國統一之梗。且使外交政策,日滋無責任之批評。莫衷一是,現在國事至此,若非從速實現團結,完成統一,實無以策對外之勝利,慰國民之期望。權衡輕重,不容稍緩須臾,再四思維,惟有懇請中央准予辭去國民政府主席等本兼各職,另行選任賢能接替,以維團結,而挽危亡。”他又表態說:“中正許身革命,進退出處,一以黨國利害為前提。解職以後,仍當本國民之天職,盡黨員之責任,捐糜頂踵,同紓國難,以無負總理之教訓。”同日,林森和陳銘樞聯名發表就職通電,各地中委紛紛入京。12月22日至29日,國民黨召開了四屆一中全會,于右任致《開幕詞》,孫科致《閉幕詞》。蔣、胡、汪三派表面上實現了統一。會上,透過了改組中央常委會、中政會常委會案。以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蔣介石、胡漢民、汪精衛均為中政會常務委員。孫科在《閉幕詞》中講:這次全會“無論東西南北,各方面的同志,都相率來京,集合一堂,決定黨國今後的方針”。還特別表揚了蔣介石,說:“這一次黨內同志能夠得到精誠團結的結果,我們又不能不想起蔣介石同志這種偉大精神的表現。如無蔣同志這種偉大精神的表現,也不能感動全體同志,有此良好的機會,使大家集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回想這幾天內開會精神之良好,結果之圓滿,不能不對蔣介石同志表示最大的敬佩。”
第9頁 :
蔣介石出席開幕式後,就帶著宋美齡乘飛機到了寧波,隨即回他的老家奉化溪口去了。蔣介石在行前曾約陳公博、顧孟餘、王法勤談話。蔣說:“本人甚盼汪先生能不顧一切,任此艱難。前在滬時,曾向汪先生面述此意,汪太客氣,希望三位再代轉達。中興本黨,非汪先生莫屬。”同時,蔣又留函致於右任、何應欽、孫科等人,說:“全會既開,弟責即完,故須還鄉歸田,還我自由。”並說:“此去須入山靜養,請勿有函電來往,即有函電,弟亦不拆閱也。”
5.同意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936年10月,蔣介石在解決了兩廣“六一事變”後赴南京參加了“雙十節”。接著,宋美齡拉上蔣介石赴杭州參加中央航空學校開學典禮。在杭州,蔣介石將韓復榘(山東省主席)、徐永昌(山西“綏靖”主任)、楊虎城(陝西“綏靖”主任)、戈定遠(冀察政治委員會秘書長兼宋哲元的代表)以及其他軍政頭目召集在一起舉行會議,以顯示所謂中央的統一。這時,西北已成為蔣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