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一步瞭解企業,促使他們認可企業併成為企業最忠誠的客戶。
在中國鼎鼎有名的海爾,有一項關於“大地瓜洗衣機”的發明,這個發明並不是資深的研發經理搞出來的,它來自一位農民的抱怨!
1996年,海爾接到一位顧客的投訴,說海爾洗衣機排水管老是被堵,這是一位四川農民。服務人員覺得很奇怪,因為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事,不過他們馬上上門去維修了。這時他們才發現,這位農民竟然用洗衣機洗地瓜(南方又稱紅薯)!可想而知,覆在地瓜上面的泥土多,當然容易堵塞。不過,服務人員並沒有推卸自己的責任,他們幫顧客加粗了排水管。在服務人員離開時,這位顧客感激之餘,說“如果能有洗紅薯的洗衣機,就不用這樣麻煩你們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農民一句話,海爾人卻記在了心上。回去之後,他們經過了仔細的調查,才知道他們冬天用洗衣機洗紅薯,夏天用它來洗衣服。進一步調查發現原來那是個“紅薯之鄉”,每年紅薯都能大豐收,但是基本上很難全部賣出去,於是,當地農民就將賣不出去的紅薯加工成薯條。不過,在加工前得先把紅薯洗乾淨,但紅薯上沾帶的泥土洗起來卻非常費時費力,於是農民靈機一動,就動用了洗衣機。更深一步的調查發現,在四川農村,有不少洗衣機用過一段時間後,電機轉速減弱、電機殼體發燙。因此也就很容易出現像那位農民投訴反映的問題了。
有問題也就有機會,調研結果讓張瑞敏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發明一種可以洗紅薯的洗衣機。進一步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這的確是一個良機。但是,當時有技術人員對這計劃想不通,認為太“土”,也太不合理了!但張瑞敏堅決地說,對顧客的要求說不合理是不行的,開發出適應顧客要求的產品,就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
於是,1997年,海爾為該洗衣機立項,成立以工程師李崇正為組長的四人課題組;1998年4月投入批次生產,洗衣機型號為XPIMO…DS,不僅具有一般雙桶洗衣機的全部功能,還可以洗地瓜、水果甚至蛤蜊,價格僅為848元。首次生產了一萬臺,全部投放農村後立刻被一搶而空。
雖然大地瓜洗衣機銷量並不大,但它驗證了海爾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理念。試想,海爾連這樣的市場需求都能滿足,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張瑞敏說:“經營者必須想到所有使用者。這個產品可能不賺錢,但你贏得了使用者,贏得了市場,最終會賺錢的。”他要求科研人員“以使用者的難題為我們開發的課題”,而這樣做有兩個原則,一是設計的人性化,二是使用的簡單化。其中,“設計人性化”原則包含三點:一是以生產者為主體;二是以消費者為主體;三是以生活者為主體,每個企業都要經歷這三個階段。在詮釋“使用簡單化”原則時,張瑞敏說:“使用者要的不是複雜的技術,他們要的是使用的便利,我們要把複雜的開發研究工作留給自己,把簡單便捷的使用留給消費者。”因此,“使用簡單化”就是要用最簡便的方式,滿足每個人、每個時期的不同需求。可見,在海爾,所有的一切都是緊緊圍繞“顧客”而採取行動的。
同時,海爾並不滿足於現在的生產組織方式,它還想實現從細分市場到個性化市場的飛躍。善於預測未來的阿爾文·托夫勒說,未來的生產不是大批次的,而是為每一個使用者服務,即所謂“生產單個產品”的模式。這種模式在買方市場的推動下,已經提前出現在一些行業,如食品、服務、珠寶和香水等。就連汽車、房地產這類大宗產品,也開始流行按單個使用者要求進行生產的做法了,從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精益生產模式”中就可略窺一斑。
海爾從中得到了很多啟示。他們認為必須摧毀過去的產品開發體制,變“向顧客推銷產品”為“顧客需要什麼,我們就開發什麼、生產什麼”,進而發展到“顧客還說不清需要什麼,我們已經送上產品,讓他獲得意外的驚喜”,而這一切,無疑不是在以“以消費者為中心”,處處為消費者著想。這樣的結果,也同時給海爾帶來了更豐厚的利潤。
□以奇思異想引導人們的消費習慣
經營中的“奇思異想”並不是憑空捏造,它必須以敏銳的洞察力為前提,既能看到市場的長遠發展前景,又能夠在當前採取循序漸進的做法,逐步開啟、拓寬市場,搶先別人佔據最大的市場份額。
藤田田是日本麥當勞社社長。他領導的日本麥當勞社曾以雷霆萬鈞之勢,創造了日銷售額高達上億日元的奇蹟,迫使招架不住的日本快餐業界不得不全面進行革命性的變革。他洞察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