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界上獨一無二的,它重現了托爾斯泰筆下的風景,那段發生在19世紀沙皇俄國時代的故事,在自然而古老的背景中徐徐展開。
這部影片,也讓全世界的蘇菲迷再次領略了蘇菲·瑪索驚豔逼人的容貌和氣質。安娜·卡列尼娜被認為是蘇菲扮演的悲劇角色中最具代表性的。
故事發生在19世紀80年代,小夥子列文從農莊回到莫斯科,向他一直深愛的姑娘吉提求婚。沒想到,吉提早已深深地愛上她的另一個追求者——風流倜儻的渥倫斯基。第二天,吉提的表哥司潘去火車站接他的妹妹安娜(她已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正巧與渥倫斯基相遇。安娜驚人的美麗和高貴的氣質,使渥倫斯基神魂顛倒。在隨後的一個晚會上,渥倫斯基不斷邀請安娜跳舞,這深深傷害了吉提。舞會後第二天,安娜返回彼得堡,渥倫斯基緊隨其後並向她求愛,安娜欣然接受。
安娜懷孕了,她再也無法掩飾對渥倫斯基的感情,她向丈夫卡列寧坦白了與渥倫斯基的關係。與此同時,列文再次向吉提求婚,並且如願以償。
安娜流產了,痛苦不堪的渥倫斯基自殺未遂。兩人離開了令他們傷心的俄國,來到義大利。那裡畢竟不是他們的故鄉,安娜強烈地思念兒子謝遼沙,又回到了莫斯科。但是,卡列寧拒絕安娜接近謝遼沙,走投無路的安娜不得不耐心等待同卡列寧離婚。在此之前,她不能參加任何社交活動,而渥倫斯基社交頻繁。孤獨的安娜懷疑渥倫斯基另有所愛,開始吸毒。渥倫斯基真的開始冷落她,背叛她,她的丈夫更不能原諒她。在重重壓力之下,安娜臥軌自殺了。
這一悲劇,是在格林童話式的場景中展開的,使我們想起《日瓦戈醫生》,想起那神話般壯麗的俄羅斯風光。導演羅斯利用這樣的畫面豐富了托爾斯泰的浪漫故事,並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影片的開頭十分經典。在月夜的雪地上,一個人被狼群追逐,氣喘吁吁地逃生。鏡頭在跌跌撞撞的他和窮追不捨的狼群間切換。忽然,他跌倒在一口枯井中,卡在中間,上面是飢餓的狼群,下面是一頭熊瞎子,進退兩難之際,他說:“死,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沒有真正愛過就死了。” 這生動而驚險的畫面,就是羅斯改編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序幕,它吸引觀眾進入了影片的故事。它嚴格遵從托爾斯泰原作的風格,以引人注意的首句緊扣讀者的心絃:“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首次在火車站亮相時,你會驚訝於蘇菲·瑪索的冷豔與優雅。然後,在金碧輝煌、熱鬧喧譁的舞會上,她孤傲的外表掩飾不住落寞。當她遇見令她難逃悲劇宿命的男子時,那緊縛著豐腴身體的黑色晚禮服又怎能阻擋壓抑已久的渴望。即便是漫天的風雪中,在厚重的冬裝包裹下,那沾滿飄雪的鬢髮、狂風裡掙扎的劉海、凍得通紅的臉頰、白霧般溫暖的氣息,也是那麼地迷人——她的風韻無處不存。蘇菲·瑪索以其無可挑剔的表演,演活了高貴、孤傲與性感的安娜,出乎意料地使葛麗泰·嘉寶和費雯·麗飾演的安娜相形見絀。一個神話的破滅,正是另一個神話的重塑。安娜順從於渥倫斯基時,出現江中冰塊融化的鏡頭。最後,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給這段為道德和世俗倫理所不容的婚外情畫上了句號,給觀眾留下了無限感傷。安娜臥軌前迷茫的眼神,近乎洞穿了世間的愛與恨,每一個鏡頭都滲透了絕望。就連經過裝飾的有貴族頭銜的簽名,也顯得格外卑微。
在影片最後有一段剪輯,其蒙太奇手法令人感動萬分。在舒緩的節奏裡,我們感受到纏綿悠遠的情境:一支巨大的蠟燭充滿銀幕,瞬間就被風吹熄了,一切煙消雲散,悽美至極!名著總有如此的震撼力,這也許是電影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安娜捨棄富貴追求真愛,虛偽的人們在背後指指點點,丈夫最後原諒了她,而熱情的渥倫斯基一點也不溫情。種種愛的無奈及迂腐可笑的人性,在這部偉大的悲劇電影裡表露無遺。當蘇菲·瑪索所飾演的安娜悽慘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時,我們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影片給觀眾的感受,如同比利時巧克力那般香味醇厚。美麗的服裝,宜人的外景,豐富多彩的俄羅斯宮殿內景,紅色、黑色與金色相映成趣,令人陶醉。影片開頭不久的那場舞會就很值得一提。開頭是吉提興奮地尋找渥倫斯基,最後是安娜屏住聲息逃避渥倫斯基,對比十分鮮明。事實上,影片的遺憾之處在於過分著重理性的分析,缺乏情感與心理方面的深層描寫。不過,這也許是因為托爾斯泰的作品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