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通篇看完《漢武大帝》,對劇中人物頗有親近感,就像聆聽街道大媽在講時事報告,或是大家酒足飯飽後侃時政方針,總之全是聽得耳熟的時髦新鮮詞兒,比看電視新聞都過癮。
可能是以前的清宮戲看多了,所以對歷史劇《漢武大帝》沒報太大的期望,想來無非是找幾個服裝設計師弄點奇裝異服充門面,最大的看頭,還應該是編導們重現歷史、借古諷今的功力。說來遺憾,就這麼點兒期望也落空了,而且事兒全壞在了該劇的剪接上。以前,觀眾形容有些影視劇是“戲不夠歌來湊”,如今這《漢武大帝》戲不夠,不但不把50多集的戲壓縮成20集,相反卻在剪接上玩起了花活,一個鏡頭居然不厭其煩的重複疊加,製造鬼魅氣氛,讓人看得一陣陣小便來襲。不過不怕,上完廁所回來,也誤不了什麼劇情,定睛一瞧,剛才那個鏡頭還沒疊加完呢!
最後還得說說這《漢武大帝》的配樂。什麼叫古今通吃、中外兼用,這部戲的配樂就是。如果你光聽配樂,弄不好會認為是串臺在播《牽手》或《中國式離婚》,不信你耗到片尾曲一聽便知,其中一句“我們曾經擁有,我的愛就不想停頓,每個夢裡都有你的夢,共同期待一個永恆的春天。”可謂天外飛仙,點睛之筆啊!
作為一個電視觀眾,我是受不起歷史劇這份罪了。如果電視臺還一意孤行要播的話,就還是播清宮戲吧,我是不想“反清復明”或“反清復漢”啦!2005…2…1
。 想看書來
給翻拍支點損招
近來,歌壇老歌、名曲翻唱成風,許多人從中獲益匪淺。而時下的影視劇創作,似乎也深受啟發,不約而同打起老片翻拍的主意。手快的先搶幾大古典名著,眼尖的則瞄上紅色經典系列,立項上馬,其樂融融,好不熱鬧。
其實翻拍不易,而且結果往往是費力不討好。尤其是古典名著,背後暗藏“十面埋伏”!如果對困難估計不足的話,我勸編導們還是儘早改主意為妙。提到困難,就先揀眼前最明顯的兩個說說。
與古老的民歌一樣,我國的古典四大名著無疑是最具翻拍品質的,流傳甚廣,群眾普及度高,這些都是先天的宣傳賣點。當然,一把鋒利的寶劍最大弱點就是太過鋒利,認知度太高則是翻拍所面臨的最大難題。上世紀80年代,百廢待興的社會各個領域流行“放衛星”、“填補空白”,四大古典名著電視劇版的空白就是那時填補的。正所謂先入為主,印象深刻,外加上當時其他娛樂皆無,一部電視劇顛來倒去地看,其印象不但銘刻於心,而且溶化到血液中。所以,翻拍勢必面臨超越的難題,備受責難和辱罵的央視金庸劇便是前車之鑑。如果您已經套上了二皮臉,做好了捱罵的準備,那這一關就算過了。
除卻認知度,古典名著電視劇翻拍與主體觀眾審美的錯位更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不可否認,目前注重劇情的中老年電視觀眾與關注偶像的青少年觀眾在審美取向上兩極分化。注重劇情的中老年觀眾對前一版電視劇有階級感情,關注偶像的青少年觀眾則“排斥異己、認人唯親”。擺在編導面前的路就兩條,要麼拍成“古典名著小人書”,要麼拍成“成人偶像劇”。當然,不攔著您做“雅俗共賞,老少鹹益”的白日夢,試想今天就連奶粉都分“含奶”或“不含奶”的、老年人喝的或嬰兒喝的,電視劇又如何能做到大小通吃?古典名著翻拍如果不能左右逢緣,其結果必定是“十三不靠”。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外甥女不踩的電視劇現在還少嘛?如果您已經籌劃著先期“公開選秀”、末了再來個“首映慶典遊街示眾”,做好了打嘴仗的準備,那這一關也算過了。
下面,真正的困難來了:咋個拍法?能用的招數前人都已經用過了,想超越的話,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傳統搞臭!
有困難得上,沒困難、創造困難也得上。如果某些編導鐵了心要將翻拍進行到底的話,那麼,在此不妨為列位支回招,既然想翻拍出新意,那索性就真玩把新鮮的:讓孫悟空舞雙截棍,讓諸葛亮用嘻哈唱《出師表》,讓賈寶玉調戲一群澀女郎,讓武松面對西門慶和潘金蓮大談“不殺”!
別以為這些招數夠損,保不奇,已經有聰明人想在前頭了,不信大家等著瞧。2004…7…13
畫蛇添足成蜈蚣
想要把一盤精緻小炒改做成大鍋燴菜,唯一的辦法就是注水、加料!色、香、味、形出現偏差在所難免,這一點上食客應該比廚師還清楚。將黑白老電影《小兵張嘎》改編成彩色電視連續劇《小兵張嘎》亦是同理,老食客的腸胃不適全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