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不敘事,有風情、沒人情,這是缺乏文化根基的必然結果。遺憾的是,此種反思根本沒市場,也賣不上價錢,因為“網路文化”在市上招蜂引蝶、寶馬香車,這不是“網路文化”的原因,而是一群外行外加二道販子當道的結果。
《刺激2005》的名稱,無疑效仿自那部好萊塢電影《刺激1995》。但《刺激1995》原本就是商人的錯譯,影片本名應為《肖申克的救贖》。套用這個方式,《刺激2005》就該叫《歌壇的救贖》。問題是誰救誰?!2005…3…23
。 想看書來
不是“愛情”的力量
隨著網路音樂及網路歌手亮相春晚,有關網路歌手身價爆漲、出場費飆升的新聞適時出爐曝光。有了錢這個刺激人神經的標準,大家的評判和爭論便有了逐步升級的藉口,以至於“網路音樂”到底算不算“音樂”的可笑話題都頻頻見諸媒體。由此看來,網路音樂這個“新生事物”就快遭殃了!
透過網路傳播的音樂當然還是音樂,就如同透過電臺音樂排行榜、透過MTV、透過磁帶、透過CD、透過DVD,透過歌曲大全等等一類書籍傳播歌曲一樣,這不是音樂藝術創作的進步,而是科技手段和消費方式的進步。只不過電臺歌曲排行榜及電視臺MTV不會付給歌手版稅;市場充斥的低價盜版磁帶、CD、DVD不會良心發現,上趕著讓歌手分成抽頭;歌曲大全恐怕也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壓根就把版權問題拋在出版社的大門外。
傳播手段的變換總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分贓時卻又將生產者排擠在名額之外,這就是不健全的商品經濟的遊戲規則。因此,分析有關網路音樂的爭論,也就有了論點和論據,說白了,還不都是因為這錢鬧的!
電臺排行榜及電視臺MTV都是音樂的宣傳手段,有付出自然就會有回報,這是時下最有效的促銷方式,其中黑幕不必多說,大家都清楚。磁帶、CD、DVD是傳統銷售方式,拋開盜版的不利因素不談,傳統物流依舊是音樂產業的生命支柱。不單單是音樂創作者,依賴於這種銷售方式的附加產業亦視這些成型且成規模的傳統載體為衣食父母,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唇齒相依,唇亡齒寒,事關錢的大道理,不用多說,大家也都心裡明鏡似的。
如今不同了,科技的加速進步,人們的應對措施及心理承受力顯然滯後了。網路的普及無疑成了很多產業的終結者,流行音樂產業對此的感受應該是最深的。網路音樂得益於網路的傳播速度,但網路音樂下載的付費卻並非一時所能解決,這遠比欠債打白條來得更狠,對音樂產業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天底下沒有不要錢的午餐,但卻有如此這般不要錢的晚餐或夜宵,如此發展下去,在音樂創作者看來,這儼然就是“最後的晚餐”!
面對不利的現狀,傳統音樂產業的從事者終歸是要想出一些對策的,但眼下抵制的對策無疑徒勞。日前,有音樂評獎便已經站出來明確表示:不會為網路音樂設立獎項,因為網路無法與傳統傳播載體相類比!其實這話的潛臺詞就是“網路音樂收不回錢來!”相對於以往音樂評獎巧立名目、獎項氾濫的開通態度,對於網路音樂卻不能網開一面。如此小氣的做法有情可原,要不是被逼急了,音樂評獎怎麼會一反常態擺出如此死硬態度。
馮小剛的賀歲片《沒完沒了》中,葛優的假失明被徐帆拆穿後,葛優的解釋是:“這是愛情的力量!”同理,網路音樂面對爭論,也可以喊一句相似的口號:這不是愛情的力量,也不是科技的力量,這是錢的力量!2005…4…1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一個將被媒體謀殺的刀郎
名不見經傳的歌手刀郎和他的專輯《2002年的第一場雪》如今已街聞巷議,在沒有任何徵兆下——火啦!如果現在有誰膽敢去路邊早點攤或是菜市場對刀郎說個“不”字,倘若當時不遭到冷臉白眼,過後回家也難保不落個上吐下瀉。因此,有人不無揶揄地將刀郎譽為“民工歌手”、“底層民眾的代言人”,一些非議也隨之滋生。
事物皆有因,僅憑異己便放任成見,對於刀郎及其歌迷是不公平的。如果你們無端地認同臺灣的“刀郎”——迪克牛仔,那麼我們就有理由喜歡內地的“迪克牛仔”——刀郎。你瞧,繞口令就是這麼產生的。
同人不同命,刀郎不是迪克牛仔。相對於刀郎粗獷蒼涼的歌聲,有關他的身世背景、倩影靚照,抑或他是否贍養寵物,是否減肥有腳氣等等新聞則少得可憐。在傳媒如此娛樂化的今天,這個反常的現象無疑加重了人們的好奇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