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第2/4 頁)
著先前留下暗哨的方向前進。
在廣袤的潼關東平原上,他們昨天留下了上百名士卒,有些地方可能只有一個人留守,有些地方則有三五個人留守,留下人數的多寡與他們各自的使命有關。
有些人是為了在昨天夜晚燃起大火,誤導劉備兵馬的前進方向。而有些人的目的,則僅僅是為了今天,留意劉備軍兵馬的動向,幫助馬岱在最快的時間裡摸清劉備兵馬的紮營地,幹掉他們!
很快的時間裡,兵馬向前行進的路上便收攏了那些暗哨,一條一條劉備兵馬行進的訊息。
馬岱的嘴角勾了起來。
昨天夜裡,劉備的兵馬疲於奔命,五路兵馬先向潼關之下奔過去,穿過近百里的距離卻尋找無果,而後他們先前走過的路卻燃起濃煙。
劉備派出兩路兵***再探,無果。
深夜裡黃河南岸再一次冒起濃煙,夜晚的煙霧看起來像是白色,讓人看不那麼透徹。
這一次劉備沒有過去。
可他錯了。
黃河南岸的大火不是馬岱放的,是來自河東郡的張橫羌部的兵馬四處劫掠。
這些劫掠了整個河東收穫頗豐的羌兵可不像馬岱那麼有禮貌,一路上沿途村落田地,無論財務還是牛羊雞鴨,甚至就連女人,什麼都沒有留下。
凡是敢反抗他的人全部都被殺死了。
等劉備派去的哨騎將慘狀傳回時,劉備簡直要把牙齒咬碎了。
那些哨騎與倖存的農人不會告訴他率領兵馬的將軍不叫馬岱,更不會告訴他這支兵馬全部是羌人……中原的農人許多連羌人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哪裡會知道張橫何許人也?
他們只知道,涼國的軍隊越過潼關殺過來啦!
劉備也就想當然地順水推舟以為是馬岱的兵馬遷徙到了北面,也就是潼關附近黃河以南的位置。
因此……劉備做了一系列錯誤的部署。
先是派遣探馬告訴潼關之內的曹丞相,馬岱部兵馬沒在華山方向,而在潼關以北的黃河南岸,應當是打算伺機而動偷襲潼關北段。然後劉備又調整了己方軍隊紮營的範圍,使五路兵馬以從西到東的之字排列,對整個北面嚴防死守。
這個之字形大營的位置,是距離黃河北岸八十里的位置,距離華山腳下卻只有五十里路。
劉備沒有貿然向北面的涼**隊發動襲擊,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部下這一天已經太過疲憊了,到了人困馬乏的境地,根本無力支撐與以逸待勞的涼國精兵強將打上一仗。
何況還是涼國在天下具名的名將馬伯瞻率領的兵馬。
他們先休息了一夜,左右劉備已經命人看住了這支人數大概在一萬上下的敵人。
在他看來,這很有可能是馬岱打算走水路從黃河南岸向河東郡撤離,已經走了一部分,剩下的人則在這裡起一個疑兵的作用。
根本沒人往兩支涼**隊混入潼關以東的方向去想。
這太吃力不討好了,如果有力氣混到潼關以南還劫掠個屁的農田啊,直接兩面夾擊把孟津關搶攻下來才是正理……只有傻子才會來搶奪窮苦百姓那點兒東西,奪下一個關口,為涼**隊打下一個攻入洛陽的大門口,那得是多大的功勞?什麼榮華富貴沒有?
但是偏偏……張橫是個根正苗紅的羌人,而且自幼就是羌部首領。而羌人的作戰方式是什麼?殺戮,搶奪,點燃。
殺死能動的,搶走能拿的,燒掉剩下的。
儀式性極強!
張橫好搶奪,全天下人他只服韓文約一人而已,即便如今歸為涼國將帥,他也是韓遂的直系部下。他並不把涼王的號令當回事,儘管馬越親自下令命他強攻孟津關……在他看來強攻關口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倒還不如燒殺搶掠一番來得痛快。
不過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兒有不溼鞋的道理,張橫被劉備盯上了自己卻渾然不知。
這場戰鬥,在上午打響,劉備五路兵馬將張橫的軍隊逼至黃河岸邊,一仗追擊張橫三十里,最後落在河裡淹死的羌兵便足有上千人……劉備向來是仁慈的,但這一戰例外。
劉備不要活口,不要俘虜,傳令各部將軍只管殺個痛快。
等到殺敗了張橫,重新向大營移動,準備今夜稍事休息後明日進駐潼關。
這一天,這一仗,來回往返奔波上百里路,還是馬少的情況下,無論是他的將軍還是士卒,都已經疲勞到了極致。
而馬伯瞻將軍,則已經搶在他們前頭進入營地,挖好了陷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