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中進士,入翰林院,九年散館,授編修,亦是一位科場青年得意者。光緒十一年(1885),即中法戰爭時,他因彈劾李鴻章而得罪慈禧太后,降五級調任,於是棄官回籍。此時他年僅虛歲27歲,張之洞恰在兩廣總督任上,邀入幕;並聘梁為肇慶端溪書院山長,從“張之洞檔案”中可見,張為這位青年才子安排一切,甚為殷勤。廣雅書院開館後,又請梁主持。張調任湖廣總督後,再請梁主講兩湖書院。從兩人交誼來看,梁儘管在年齡上是晚輩,卻是對張影響力極大的幕僚。而梁鼎芬的一個同鄉與朋友,即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廣東南海人,曾用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小張之洞21歲,大梁鼎芬1歲。他數次科舉不第,先後以捐監生、廕監生的資格參加鄉試。光緒十九年(1893,虛歲36歲)中舉人,二十一年(1895,虛歲38歲)中進士。雖說在當時科舉途中,康有為還算是成功者,年齡也不算太大,但他是一個極富才華又相當自負的人,多次應試未中,引發其改科舉的心思,對未取其的考官,也極其不滿。康在科舉仕途上不如張之洞、梁鼎芬那般順風順水,但在中進士之前已經創立了自己的學說,並開堂講學(後來稱“萬木草堂”),收在帳下的門徒此時已有數十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後來名聲大振的梁啟超。
康有為與梁鼎芬,本是同鄉,且多有交誼。康有為稱其受翰林院編修張鼎華的賞識,而張鼎華恰是梁鼎芬之舅,對梁的學術有所指導。劉聖宜作《梁慶桂傳略》,稱言:
梁慶桂與梁鼎芬、康有為“時相往來,為蘭契交。據康氏近親所述,康有為讀書勤奮,常自南海縣西樵鄉到廣州西關下九甫梁慶桂家借書閱讀,有時在梁家住下讀書。而且康有為入京考試的費用也常由梁家供應。梁家晚輩猶記幼時呼梁鼎芬、康有為為大叔公、二叔公。”
第3節,
最能說明康有為、梁鼎芬兩人關係的材料,系黃遵憲所言;他後來在張之洞與康有為、梁啟超之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黃稱,他之所以認識康有為,是梁鼎芬的介紹,“聞梁與康至交,所贈詩有南陽臥龍之語。”“南陽臥龍”,即在野時期的諸葛亮,梁對康有如此之高的評價,不僅說明他對康才識的欣賞,更說明兩人的密切關係。
儘管康有為稱他與張之洞的交往始於光緒十二年,即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期,但現在還找不到任何材料,可以證明這一點。張之洞、康有為初次相識,應該在光緒二十一年的秋天,地點在南京。此時張之洞、康有為的情況都有一些變化。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很快佔據了戰場上的優勢,清軍在朝鮮、黃海的陸、海戰皆敗。清廷先是於九月初十日(1894年10月8日)下旨:“張之洞著來京陛見”,很可能會讓其入值軍機處;後又於十月初五日(11月2日),調湘系首領、兩江總督劉坤一到山海關一帶督師,改命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負責東南一帶的海防。光緒二十年秋十月,張之洞抵南京接任。此後戰爭的局勢繼續惡化,清軍在遼東、山東繼續戰敗。光緒二十一年春,清廷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簽訂了極其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張之洞本是清流出身,對李鴻章有惡感,對此次議和、尤其是《馬關條約》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多次電奏,要求廢約。當和約被清廷批准後,張亦多次尋找李鴻章的劣跡,並上奏清廷要求進行改革。而甲午戰敗後,原在政壇上充當主帥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地位急劇下降,其龐大的派系也漸漸散去。他後以大學士入京閒賦,光緒二十二年九月出任總理衙門大臣,權勢亦大減。繼起的政壇領袖是劉坤一和張之洞,分守南京與武昌,率領著兩個最大的政治派系。而張之洞又是清朝高官中最具新思想的,門生故吏半天下,幕中亦多有新派之士,也為眾多有志於社會與政治變革計程車子官員所矚目。∑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康有為於光緒二十年(1894)入京參加會試,雖未登第,也與京中的高官如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等人拉上了關係,與京中的官員士子建立起人脈。光緒二十一年春,康再次入京參加會試,正值馬關議和,他與梁啟超等人,多次發動公車(參加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其中最為著名的,即是他於是年四月發動的“聯省公車上書”(即“上清帝第二書”),雖未上達天聽,卻於閏五月間在上海刊行了《公車上書記》,傳聞一時。是年五月十一日(1895年6月3日),康有為主張戰後改革的上書(即“上清帝第三書”)由都察院代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