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是樂得合不攏嘴。武漢,為此而度過了幾個歡騰的不眠之夜。
蔣介石從東京討回些面子。可一個臺兒莊,並沒能拉住中國軍隊下滑的戰車,李宗仁也無力為蔣介石獨挽頹勢。他畢竟只是中國軍隊的一個普通將領。
5月19日,徐州淪陷。正當日本人為佔領徐州空城而洋洋自得,武漢軍民議論紛紛,猜測著日本人的下一個攻擊目標時,蔣介石卻早把心思放在了武昌中央銀行寬敞、堅固的地下室裡,放在了正在召開的最高國防會議上。這時他已開始設計武漢未來的戰爭了。
客觀地說,蔣介石心理上早已做好了血戰武漢的準備。為此,他也採取一些他過去想都不會想的舉措。既然他的中央軍嫡系最終無法替他撐住戰局,那他只有接受一切有利於戰爭的力量和建議,甚至包括中共和蘇俄方面的。眼下只要能頂住,渡過難關,其他以後再說。一向深謀遠慮的蔣介石情急間,甚至拋棄了他一直心感不安的黨派之爭,信仰之異。
早在4月,根據共產黨建議,國民政府在武漢召開了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會上,蔣介石提出了抗戰建國綱領。這時的蔣介石,既擺出了一副抗戰到底的姿態,又一改過去專斷、獨裁的法西斯作風,放出了一點兒有限的民主。這點兒民主,雖然遠不能滿足民心、民意,可在被皇命黨規束縛千百年的古老大地上,這一舉動仍然贏得了陣陣歡呼。國際輿論、民主人士、中###人和各界民眾一片讚譽。蔣介石軍事上雖不高明,政治上卻相當老練。他不但是個創造環境的能人,也是個適應環境的高手。失地千里、損兵百萬之際,如果不採取些措施安定軍心、民心,爭取國際社會同情,他很難想象如何應付隨時可能襲來的鋪天蓋地的反對浪潮。他深知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武漢,國共合作的蜜月(3)
內憂外患,使蔣介石暫時停止了親痛仇快的自相踐踏,民主之風緩緩地在中國大地上吹拂開來。武漢,國共合作進入黃金時期。
2月,國民政府軍委會在武漢成立了政治部。喜歡標新立異、風頭十足的少壯派新任部長陳誠擺出一副開明姿態,請中共要人周恩來出任副部長。陳誠新官上任,三把火燒得連蔣介石都感到驚訝。為了把文藝界名流、中###員郭沫若請進政治部,他三次致電,並親自登門拜請。不知是民族正義的感召,還是陳誠的精誠所至,郭沫若終於鐵下了心,把日籍愛妻安娜留在了日本,獨自在武漢安下心來,出任主管宣傳的第三廳廳長。
陳誠前言必踐,在人事安排、制定計劃、調撥經費等方面,給郭沫若大開綠燈。一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之士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邁進了多年戒備森嚴的國民黨政治部門,從隱秘的地下昂首步入政治前臺。
有蔣介石在後面撐腰,陳誠出手也極大方。第三廳一次就能從他手裡拿到80萬元的經費,足頂得上當時一個正規軍的開銷。這一切,使郭沫若和他的第三廳如虎添翼。宣傳抗戰、發起轟轟烈烈的“保衛大武漢”運動,政治部政績斐然,第三廳功不可沒。
滾滾大潮,衝擊得武漢三鎮又恢復了勃勃生機。參加過北伐革命的郭沫若,目睹這座沉寂了十餘年都市舊地的巨大變化,興奮地操起筆,在報紙上讚頌道:“《新華日報》復刊了,鄒韜奮和柳是主編的《全民抗戰》也復刊了,空氣的確在變,沉睡了10年的武漢,彷彿在漸漸地恢復到它在北伐時代的氣息了。”
武漢確實在變,變得像春天,充滿朝氣;變得萬花怒放,充滿生機。
許多曾被國民黨取締的抗日救亡團體,這時重又打出招牌,融入滾滾的抗日洪流中,幾個月裡,數十個新的救亡團體,也如雨後春筍般在武漢冒了出來。
2月,“中國青年救亡協會”在漢成立;
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也隆重出臺;
同月,“中國青年記者協會”也在武漢問世;
…………
一個個新老團體、一群群熱血沸騰的人,呼喊著同一個聲音:抗戰到底,收復失地。經他們的手,一本本宣傳抗戰的小冊子,一張張充滿民族吶喊的傳單,雪片般飛灑著,落入中國人手中。他們的出現,無疑大大促進了武漢乃至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
2月,“國際反侵略運動宣傳週”在武漢首先掀起救亡的狂潮。各救亡團體、愛國華僑、外國聲援團、學生、市民,都投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中。這次活動,使普通的中國百姓第一次聽說了西方的綏靖,瞭解了國家、民族正面臨的險境,也弄清了他們自己揹負的民族使命。青年從軍掀起了熱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