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裡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於三人就是元帥。這樣把保甲制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於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準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
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規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以用值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可補充軍隊的裝備不足。
在經濟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徵收多少不等的賦稅。這樣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提倡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又規定國家鑄造錢幣,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由於管仲推行改革,齊國出現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齊桓公對管仲說:“現在咱們國富民強,可以會盟諸侯了吧?”管仲諫阻道:“當今諸侯,強於齊者甚眾,南有荊楚,西有秦晉,然而他們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稱霸。周王室雖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東遷以來,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號召,海內諸侯必然望風歸附。” 管仲說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共同領袖的地位;聯合各諸侯國,共同抵禦戎、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擾。攘夷於外,必須尊王。尊王成為當時一面正義旗幟。
晉獻公十年(前667年)冬,齊桓公召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君,在宋國的幽會盟。周惠王也派召伯參加。這是一次空前盛會,幾乎全部中原國家都參加了這次會盟。在這次盟會上,周天子的代表召伯又以天子的名義,向齊桓公授予侯伯的頭銜。從此齊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霸主。
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管仲與齊桓公的對話,彷彿是一個設計藍圖,齊桓公稱霸諸侯的每一步都是按照設計藍圖在一步一步實施。管仲闡述了:要稱霸諸侯就要出師有名,“尊王攘夷”就是出師有名的法寶;要稱霸必先強國;要強國必先強軍;要強軍必先得民心;要得民心必先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所以管仲的治國方略是從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開始的,管仲最著名的論斷是“民以食為天”“倉廩實則知禮節”。
蹇叔版隆中對
蹇叔版隆中對
百里奚推薦蹇叔到秦國,穆公走下臺階行禮,賜坐,秦穆公問:“百里奚多次說先生的才華,請先生不吝賜教。”
蹇叔說:“秦國在荒僻的西部,與野蠻的戎狄為鄰,地勢險要而兵強馬壯,進可攻,退可守。之所以沒有列入中華各國的行列,是威德還不夠的原因。沒有威別人畏懼什麼?沒有德別人敬佩什麼?別人既不畏懼又不敬佩,還想稱什麼霸?”
穆公說:“威與德二者哪個應該先行?”
蹇叔說:“以德為本,以威為輔。有德而不威,不足以鎮服他國;有威而不德,國內的老百姓就不會萬眾一心。”
穆公說:“寡人慾佈德而立威,如何做到?”
蹇叔說:“秦國夾雜北方少數民族的風俗,人民缺乏禮教,高低貴賤不分,我請求為你先教化人民而後治理刑罰。一旦教化實行,人民知道尊敬國家,然後施恩,他們就知道感恩了。此時推行法律,上下之間,會如手足頭目一樣默契。管仲統領的軍隊,所以能夠號令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穆公說:“如果像先生所說的這樣,就可以爭霸天下了嗎?”
蹇叔說:“還不行。要爭霸天下有三戒:不要貪心,不要憤怒,不要急躁。貪心就會失去更多,憤怒就會帶來很多後患,急躁就會不冷靜。量力而行,不能貪多嚼不難。知己知彼,就不會控制不住情緒。斟酌輕重緩急,就不會急躁。君能戒此三者,就離霸業不遠了。”
穆公說:“太好了!請你為我斟酌今日的緩急。”
蹇叔說:“秦國地處西戎,這是造成禍福的起因。齊桓公老了,霸業也快到頭了。君應該撫慰人民,以便讓諸戎服氣,對於不服者則*之。諸戎都服氣了,然後招兵買馬養精蓄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