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為*遠著呢,誰知在一個叫鬼頭街的小鎮,厄運來臨。哀叫:“鬼頭街,鬼頭街,我們真的碰到鬼了!*的主力不是在宣家堡、泰興嗎?怎麼一下子長翅膀飛到這裡啦!”
四十九師被打得落花流水,師長王鐵漢剝掉中將軍服,化裝成伙伕才得以逃脫。
在海安戰鬥中,根據毛主席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的軍事思想,粟裕決定以第七縱隊在海安外圍實施運動防禦,以遲滯、殺傷和消耗敵人。
第七縱隊雖然從地方武裝上升主力不久,但作風頑強,機動靈活,僅以3000多人的兵力,連續四天抗擊了5萬敵人的輪番猛攻,殺傷3000多敵人,自己傷亡200多人,創造了敵我傷亡15:1的記錄!
第七戰,是在如(皋)黃(橋)公路上打的,當獲悉黃橋之敵第九十九旅出城支援如皋的情報後,粟裕命令第六師第十八旅,從公路西進迎敵,打一場硬碰硬的遭遇戰。兩軍接觸後,十八旅指戰員迅速搶佔有利地形,先敵展開,先敵開火,先敵衝擊,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全殲敵兩個團,活捉敵旅長朱志席、副旅長劉光國以下3000餘人。
蘇中戰役得到了多方支援,使得戰爭順利進行。
七戰七捷使中央軍委和最高統帥毛主席對粟裕過人的指揮才能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瞭解。當年9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兩個指揮部合一,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這就是後來的華東野戰軍,即人們親切稱呼的陳粟大軍。10月15日,中央軍委主席毛主席電示:兩軍會合後,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
陳毅在給中央軍委和華東局的一封電報中說:“我認為我黨20年來創造傑出軍事家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等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前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
粟裕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厚望,蘇中七戰七捷之後,又指揮或參與指揮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淞滬戰役等重大戰役,而且每戰都有獨特的貢獻,使其躋身於古今中外最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的行列!
孫子說:“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孫子闡述“知勝負”的諸要素,從粟裕蘇中七戰七捷可以看出,共產黨的軍隊,已經全部做到了,儘管當時是解放戰爭初期,我們已經看到了全國解放的曙光。
宋襄公的仁義
宋襄公的仁義
宋襄公是個資質平平的人,宋國的實力也不強大,可是成為霸主的誘惑實在太大了。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公子昭來投奔他,他認為是個可利用的機會,就收留了公子昭。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二年),各國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要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去當國君,讓諸侯派兵相助,以壯聲勢。大部分諸侯一見是宋襄公出面號召,沒幾個人理會,只有衛、曹、邾幾個比宋國還小的國家派了一些人馬來了。宋襄公統領四國聯軍殺向齊國,齊國的貴族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軍實力,就把無虧釉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在邊界上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就是齊孝公。宋襄公為齊孝公復位出了力,自認為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是足夠樹立威信稱霸諸侯的時候了,便想會盟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確定。於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國和齊國,想把會盟諸侯的事先和他們商量一下,取得楚國、齊國的支援。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季,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他事先末徵求齊國。楚國的意見,自作主張擬了一份秋季在宋國會合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並把時間定在當年秋季。楚成王和齊孝公兩人對宋襄公的這種做法很不滿意,心裡卻不痛快。但礙於情面,還是簽了字。
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只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在開會時,宋襄公首先說:“諸侯都來了,我們會合於此,是仿效齊桓公的做法,訂立盟約,共同協助王室,停止相互間的戰爭,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認為如何?”楚成王說:“您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