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
忽然山後一聲炮響,喊殺聲大起,只見蜀兵殺出,樹影中飄出軍旗,上面寫著一行大字:“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司馬懿大驚失色。睜眼細看,只見蜀軍幾十個將領擁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著戴著綸帽、搖著鵝毛扇的孔明。司馬懿大驚,叫道:“諸葛亮還沒有死!我軍中了他的埋伏了!”急令全軍撤退。
背後姜維大叫,“不要逃,你中了我們丞相的計策了!”魏軍嚇得魂飛魄散,棄甲丟盔,各自逃命,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司馬懿奔走了50裡,背後兩員魏將趕上,扯住他的馬嚼環安慰道:“都督不要慌張。”
司馬懿摸摸頭顱:“我的頭還在嗎?”
兩個將領說:“都督不要怕,蜀軍去遠了。”
司馬懿喘息了半晌,神色才安靜下來,率部慢慢退回本寨。
過了兩天,鄉民相互傳告道:“蜀兵退入山谷後,哀聲震天,軍中揚起了白旗。孔明果然死了,只留姜維率1000名將士兵斷後。前天車上的孔明是個木偶人啊。”
司馬懿聽了長嘆一聲道:“我能測料諸葛亮生前的計謀,不能測料他死後的安排。他真是天下奇才,我不及啊。”於是“死諸葛嚇退活司馬”的諺語就此流傳開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章:稱勝
第三章:稱勝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筆者字面理解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兵法說:第一度、第二量、第三數、第四稱、第五勝。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交兵之先度量地理形勢。 按地理形勢而知人物力之強弱。按人物力可知可動員兵力多寡。按兵員多寡可衡量雙方實力。以雙方實力對比,可測知勝負形勢。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所以勝利的指揮有如以鎰(24倆)稱銖(24銖為1倆),失敗的指揮有如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權衡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民心凝聚,得民心其勢有如千仞之大堤決口,勢不可擋。
筆者感悟
孫子闡述了權衡勝利的方法。
所謂“度”:就是度量、權衡,是分析地理形勢的優劣;
所謂“量”:就是計量、數量,人力與物資資源的多少;
所謂“數”:就是計算、測算,要知道可動的兵力多寡;
所謂“稱”:就是評估、對比,要衡量敵我實力的懸殊程度;
所謂“勝”:就是取得勝利的把握程度。
地生度: 交兵之先度量地理形勢。
度生量: 要按照地理形勢來確定用兵的規模,按在用兵的規模來確定戰爭需要消耗的“人”“物”“力”的數量多少。
量生數: 按“人”“物”“力”的測算數量,就可以預知戰爭需要動員的規模了,包括,兵源、人力、軍需、財力等等。
數生稱: 按全國動員的資源情況,就可以進行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了。
稱生勝: 有了敵我雙方是實力對比,就可以根據具體國情,制定合乎具體形勢的應敵謀略了,就可以評估出戰爭勝負形勢。
所以,成功的指揮官非常善於評估敵我雙方的實力懸殊情況,在權衡敵我實力問題時,要像以鎰(24倆)稱銖(24銖為1倆),那樣高度重視。那些失敗的指揮官往往是不重視權衡實力對比。
而真正權衡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民心,是民心是否凝聚。得民心的將帥,其勢有如千仞之大堤決口,勢不可擋。
企業管理也是如此,民心才是企業發展壯大之本。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與轉型相伴的大量本土企業積累了在沒有規則或是規則不全面的情況下如何經營的經驗,所以他們更擅長在這種不確定的轉型市場環境下如何管理好一個企業。儘管外資企業可以透過人才本土化等本土化策略來緩解這些問題,但在適應中國市場競爭規則方面肯定不如本土企業。特別是在揣摩中國人的消費心理方面,外資企業不如本土企業。
如沃爾瑪超強物流管理技術在中國卻派不上用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