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部分(第1/4 頁)
,最終比鄰星戰役被命名為“人類走出太陽系的第一場勝利戰役”。
俄遠征軍及沃爾夫359之戰,則被輕描淡寫地一句“人類的太陽系外第一戰”概括,總算給北極熊留下了幾尺遮羞布。
美國遠征軍雖然仍未有訊息傳回,但不管怎麼看,美國遠征軍都沒有一場戰役殲滅三顆骨冢的實力和運氣。
痛定思痛的俄軍奮發圖強,向先鋒四遞交了新的艦隊圖紙。
俄國的技術實力並不比誰差多少,只是頑固的意識形態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中國遠征軍的成功為俄方一大批不得志的技術人員敞開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門,新型戰艦參照中方的成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技術改進,不過成功與否還需要實戰的檢驗,而且短時間內,先鋒四根本沒有為俄方建造新戰艦的餘力。
美國的情況也差不多,而且美國佬發揮他們一貫的超強想象力,設計的戰艦無論體積還是武器裝備都遠超中方的鉅艦。
俄遠征軍大敗虧輸,下一場再也輸不起,因而他們的新計劃相對保守,艦上設計的武器全部來自於成熟的武器系統,只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威力。
而美國人則再一次將浪漫的思想發揮到極限,在計劃中提出了各種各樣花式繁多的科幻武器,比如電漿炮、黑洞重力炮、分子裂變炮、反物質導彈等等,中子炮質子炮什麼的,根本就是小打小鬧。
這些武器在理論上都能成為現實,不過誰也說不準作戰效能究竟如何。
對普通民眾而言。各國的造艦計劃都是絕密中的絕密,可是對實力強勁的大國來說,即使得不到全套的圖紙,掌握部分資料卻不難。
俄國的戰艦中規中矩,只能說保守中有提高,但美國人的戰艦就太狂放了,那麼多隻存在於理論和實驗室中的武器居然要全部安裝到新戰艦上,不由地令所有人拭目以待——好用的下一步可以借用拿來主義,不好用的自然有美國人充當實驗品。
除了三大航天國之外,歐洲各國終於在強大的壓力下聯合在一起。以歐盟為基礎結成緊密的政治聯合體。共享技術和資源,正式加入太空競賽,並向先鋒四遞交了戰艦設計圖。
先鋒四這股東風,誰不想借上一借?
先鋒四來者不拒。只是很明確地告知歐盟。必須排隊等待。什麼時候造完了前面的戰艦,才能為歐盟建造戰艦。
對機械文明來說,人類的實力越強越好。
可惜所有的國家都不清楚超光速引擎的秘密。所有的戰艦仍然以9。2倍光速為最高速度設計,這些戰艦註定天生不足,短腿兒。
與此同時,中**方也展開了一番大動作,放棄一直以來只招募本國公民的做法,天軍面向全世界招募職業軍人,只要條件合適,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加入中國遠征軍外籍軍團的申請,成為抵抗地外文明入侵的一分子。
入役後的待遇參照中國現役軍人,沒有特殊待遇,但在服役期滿,或者達到一定年限之後,可以無條件加入中國國籍,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中的一員。也可以選擇經濟補償後離開。
中國的實力雖然領先全球,但是與美俄間的距離並不遙遠,這份通告對美俄沒有多少吸引力,可是對歐洲和其它欠發達國家來說,無異於天上掉下的餡餅。
看到條件了沒有?任何人都可以提出申請,這就意味著各國的現役軍人也可以提出申請!
對中**方來說,這是吸收全球各國優質兵員的機會,而對欠發達國家來說,何償不是一個深入瞭解中國天軍的機會?
這份提案一直秘而不宣,直到公開公佈,才為世人所知。
軍方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
自2204年年初遠征軍第一艦隊成軍至今,機械文明向中國天軍移交了五批戰艦,共七十艘鉅艦,但是成軍滿員的卻只有遠征軍第一、第二艦隊和太陽系留守艦隊。
其中留守艦隊原為計劃中的第二艦隊,因為不必離開太陽系和母星地球,許多天軍官兵選擇在留守艦隊服役,因此截止目前為止,遠征軍實際成軍的只有兩支艦隊,剩下兩支艦隊的二十八艘鉅艦雖然分配了軍官搭好了架子,可是仍有大批崗位缺乏人手,缺額高達百分之四十!
由於遠征軍走的是精兵路線,所以軍方本著寧缺勿濫的原則,寧可招募自願遠離太陽系作戰的新兵從頭開始訓練,也不願意勉強不願加入遠征軍的現役官兵。可天軍是真正的高技術兵種,從入伍到走上工作崗位,必須經過長期的技術培訓。
從2200年開始,軍方每年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