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0年代的企業家就是這樣。
王石馳騁商場20多年,見風雨無數,與他稱得上是“對手”的,我想,也只有與他一路同行的這一批來自80年代的風雲人物了。
那就一定要說說劉氏兄弟:劉永行、劉永好。王石第一次見到劉氏兄弟時,開玩笑說:“如果我一直做飼料,中國的飼料大王就是我而不是你們了。”王石在1984年就退出飼料業了,他只在這個行業待了1年,卻已經做到了深圳行業第一。但他對飼料行業抱著悲觀的態度,總覺得以中國小農經濟的根深蒂固,飼料業很難做到現代工業化,而王石是一個現代情結很重的人,他開玩笑說:“我覺得做飼料是雞屁股裡摳錢,實在太難賺了。”
劉氏兄弟在1989年才進入飼料行業,短短几年間,迅速發展成為叫板國際飼料業龍頭老大正大集團的中國民營企業。1998年8月,確切的數字顯示,在中國飼料市場,正大集團與希望集團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7%和,劉永行不無暗示卻又很幽默地表示:“這樣的競爭態勢,相當於1946年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在中國民營企業裡,靠實業做到這樣的程度確實難能可貴,劉氏兄弟的成績讓王石感到吃驚。他當年主動從飼料業退出來,一方面是自己的氣質與這個行業很難契合,更重要的一點是,他覺得這個行業並沒有太大的希望。所以,看到希望集團出乎意料地崛起,王石對劉氏兄弟充滿了欣賞之情。他自嘲說:“他們的事實證明,當年我是有點鼠目寸光、見識不廣啊。”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王石這個人》:對手(2)
於是在1996、1997年間,王石先後拜訪了劉永好和劉永行兩兄弟,當時劉氏兄弟已經分家,本來王石很不以為然,在他的觀念裡,民營企業一旦談到分家,企業的發展基本上也就到頭了。但劉氏兄弟的分法顯然讓他很讚賞,希望集團的分家是純粹的分財產,將希望集團的現有業務按區域平均劃分給幾兄弟,重要的是,幾家分離出來的公司依然共同享有“希望”的品牌——這一點讓王石不由得慨嘆一聲:“智慧!”當外表憨厚卻內有溝壑的劉永好開啟地圖,把希望集團分家的具體內容告訴王石時,王石著實感受到了劉家兄弟的力量。
王石總結了希望集團迅速規模化的兩個基本特點:一是使用廉價勞動力,二是運用低成本迅速擴張。這是中國生產企業的典型特點,這種做法裡面,蘊涵了中國式的毅力和耐力,和希望集團地處內地的四川有很大的關係。王石的思維一直是比較西化的,劉氏希望集團的做法,他明白其中道理,卻也明白自己很難這麼去做。他有時會想,如果自己一直做飼料,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呢?他自信自己一定會成功,但畢竟是深圳走出來的企業,做法一定和劉氏的希望集團不一樣。王石在進入行業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裡就放棄了,而希望集團的出現和成功,對他的退出和放棄是一個無形的否定,他覺得自己還是浮躁了。
但在之後,王石卻對劉氏兄弟的做法開始有了擔憂,這依然源於他的專業化理論。王石對希望的欣賞,很重要一部分來源於希望集團從一開始就是走專業化道路,專門做飼料這一行並把它做到了國際規模。但從90年代後期開始,無論是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還是劉永行的東方希望集團,都在不同程度地進入其他行業。尚未分家時,希望集團就入股民生銀行,進入金融業;分家之後,劉永好進入了房地產業、乳業等行業,劉永行進入了鍊鋁業。這讓王石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在他看來,有一個專業化的良好底版,多元化的政策顯然浪費了這個底版的價值,甚至降低了價值。
有一個小小的插曲是,民生銀行也曾找過萬科,希望萬科入股,卻被王石拒絕,因為萬科已經開始走專業化的道路。希望集團在民生銀行只擁有4%的股份,不是大股東,不負責具體經營事務,但也是涉足了金融行業,這在當時的媒體上,被處理成了大新聞。
對於為什麼做乳業,劉永好給王石的答案是:“因為利潤空間大。”他的理由很明白:當時的乳業製造都在國營企業裡,國營企業處於壟斷地位,對利潤是不在乎的,在這種前提下,乳業的利潤尚且那麼高,一旦市場化的企業進入,一定能拿到更高的利潤點。劉永好覺得自己正是可以運用市場化的熟練運作,喝到乳業市場化的“頭啖湯”;另外一點,劉永好分析中國人均擁有乳製品的數字非常之低,比起國外幾乎是天壤之別,所以更加有市場空間。對此王石不置可否,對於行業的事情,他自認“不懂”,也覺得關於利潤空間的說法是對的。但他覺得劉永好的答案還是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