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的無用功;因為人多了,你就不得不需要官職來把這些人啟用,就無法避免“官民失位”;因為人多了,你就不得不在矩陣裡繁殖機構,無用功就更多了,管理成本就直線上升了;因為人多了,讓員工對公司的未來就產生了擔憂,心一亂,就不是產生哪一個危機的問題了;因為人多了,不要說太多深層次的危害,僅僅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就不由得會讓人產生莫明的浮躁! 甚至,和人多看起來沒有太多關聯的“危機運動”,也是因為有大量冗員了,才讓人們在真假莫辨中忐忑不安地工作著。所以,我說《華為的冬天》是“雪上加霜”。 “人滿”實在是華為的患,是華為的大患,華為看起來林林總總的危機都可以從它身上找到大部分答案。 它是怎麼產生的呢?直接原因很簡單,把人招多了,又沒有去及時裁人(其實最佳化更準確)。甚至可以還原到一個點:如果沒有2000年的那一次6500人的招聘,華為的危機絕不會如此嚴重。 因此,華為的核心危機只有一個,而這個核心危機產生的核心因素也許就來自於一個政策,甚至是一個舉措。總體上,從當前來看,華為的這些危機並沒有很大程度上威脅到“高薪的華為”、“公平的華為”、“互助的華為”、“溝通的華為”和“華為的華為”,華為現在還是個“人才帝國”。這些危機也沒有在很大程度上威脅到“遠大的華為”、“做實的華為”和“低調的華為”。 我們總是說看待問題一定要辨證地看。辨證包括兩個方面:靜態的是與非分別是什麼樣;是與非之間是互動的。如果“是”是主流,一般情況下,這個事物就是健康的,即便如此,“是與非”也能相互轉化。但是,我們千萬要注意,它的轉化是需要其他條件來作用的。因此,第一步一定要看清楚“是與非”,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尋找有沒有轉化的條件(我在下一章將會結合華為來談),否則我們就會誇大其辭,甚至危言聳聽。 華為的“是與非”如何呢?請允許我庸俗一點———優勢是主要的,危機是次要的。我們看問題一定要跳出來,而且要抓住影響事物性質的核心要素。 我相信看過《深圳,你被誰拋棄》的人,一定覺得深圳愁雲慘淡,岌岌可危。但是如果你把事物的綱和本質抓住,我們的結論就不一樣了。深圳是中國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深圳是中國高科技最集中的城市,深圳是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深圳是中國僅次於香港、上海競爭力最強的城市(大家可以到網上去檢視資料和報道)。一個城市已經如此了得,我們怎麼能直接鑽到問題裡不出來呢?深圳的確有它自身的缺陷,但還有的就是類似於“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缺陷。《深圳,你被誰拋棄》說的危機都是事實,有勇氣說出來值得欣賞,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迷失了方向。 華為也是。一個高薪、公平的華為就可以讓眾多的企業望塵莫及,因為這不是錢多的問題,這是優秀的品德、科學的管理、遠大的戰略的問題。同樣,我說了就憑一個“遠大的華為”,任正非就比99%的企業家要偉大。華為高層的職位經常變動是個危機,但是這和不變動、即使變動也是“意思意思”完全不同,如果做了,好處居多,可能也有些壞處,但那也比什麼也不做強多了。 你可能會說:湯聖平且慢,我現在也承認華為的優勢是主流。如果你說的危機是事實,我雖不認為華為是“大是大非、譭譽參半”,但絕不是主要、次要這麼輕鬆的。我們不能說危機是10%,成績是90%,如果說華為的危機要佔到30%是不是不算誇張呢?招聘人員過多的背後原因是“盲目擴張”,況且無論危機的成因是什麼,結果總是客觀存在的。再說了,華為又不是一般的企業,15年了,華為怎麼可能成為中國企業的呢? 是的,您說得一點兒沒錯。從我進入華為開始,華為每年的年終大會,任正非都要提到一個概念:明年將是華為生死攸關的一年,明年如果挺過去了,華為的日子就好過了。如此“生死”了好多年,我相信2004年,任正非還要說這句話。其實,不是任正非在說,華為的員工也這麼認為。部分有自己人看華為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原因,也存在著只看危機而忽視核心成功要素的原因,不過畢竟這些危機就在眼前(就算30%吧,雖然這種說法不科學,起碼可以直觀地判斷:危機比較嚴重啊),再加上險惡的IT業,任正非、華為人怎麼能不憂心忡忡呢? 但是,華為卻始終能在中國通訊製造業中獨佔鰲頭,讓國外巨頭膽戰心驚。華為在2001年後戰略上的確經歷了幾次失敗,但幾千萬、幾個億,100%份額的專案還是一個個地在籤。也正是在2001年後,華為發力,對思科的市場步步緊逼的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