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造出來了(85000 + 10000 + 5000)。買房的人越多,交易次數越頻繁,泡沫就越快形成,也會越來越大。那人從老二手裡買了房子,第三年,泡沫破了,房子的價格又回到了20萬元。你能說那30萬元〃消失〃了嗎?
《新快報》有一篇文章,舉了一個類似的例子。比如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被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泡沫是怎樣形成的
長城證券首席分析師張勇認為,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的槓桿效應。〃事實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萬億撬動著13萬億的資本流動。當時計算的市值也並非代表真正有那麼多貨幣在股市。〃中國股市雖說號稱蒸發了24萬億人民幣,但實質上只有幾萬億的實際投入資金而已。就是這幾萬億資金炒高了整體的A股市值。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裡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槓桿〃。
這個解釋站不住腳的地方在於,如果僅僅是撬動的資本流動,它理論上還可以再在很短的時間透過同樣的方式回來。如果是這樣的話,所謂〃蒸發現象〃就不存在了。因為,按照這個理論,股票只不過是像水一樣,透過加熱,水變成了〃蒸汽〃,當蒸汽遇到冷的鍋蓋,又變回了水,流淌到了鍋底。〃邊際撬動〃認為是槓桿撬高了股價。它首先不認為股票是有實際價值的,而認為股票是〃虛擬〃的。因而,股票和股票槓桿撬動的那部分都是一個數字。股價在不同的點位上代表著不同的數字。
§虹§橋書§吧§。
第51節:第六章 與莊家對話(22)
我們借用同樣的槓桿的例子來否認這個觀點。我有1元本金,用5倍的槓桿融資,買了5張1元的股票。
假設1:股票漲到2元,我在第二天就將它賣了,在不計算融資利息的情況下,我淨掙9元。
假設2:我沒賣,第二天又跌回1元。
但是,由於我是5倍槓桿融資,我被要求補倉。
選擇1:我補了4元,沒有斬倉。
選擇2:我沒補倉,我的賬戶給斬倉,我丟了1元本金。
我補的那4元,實際上是被另一個用1元本金、2元市價賣了5張股票那個人拿走的。雖然市場上真正的股票的價值是實際投入的貨幣量,但由於融資放大了市值(那可是真金白銀),而放大的部分又恰好被人〃掏走〃了(不幸的是,這個數是要兌現的,他可以用它買東西,誰說它沒有價值呢?)。由於那個人掙走的是9元,在我選擇1的情況下,市場上的流動性缺口是5元;在選擇2的情況下,是8元。這個5元或8元,就是〃蒸發〃了的那個有價值的股票數值。很簡單,它是那個抽走10元,一共掙走9元的人留下的缺口。
實際〃蒸發〃掉的數目,跟被以各種形式從股市抽走的數目應該相等。由於股市是一個集體的行動,股票價值的〃蒸發〃現象被流入股市的貨幣總量的平衡掩蓋了。如果有一個人剛好這時投入股市10元,那麼,表面上看市場上貨幣總量沒有變動,股票價值的〃蒸發現象〃就給掩蓋了。看上去,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但是,股市內部已經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變動。有人把錢賺走了。
股票和房子的泡沫就是這樣形成的,又是這樣破裂的。價值的〃蒸發〃或者說〃泡沫〃,是透過股票交易而價值遞減、逐漸發生的。在決定IPO股票的因素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股票的價值透過上面說的兩個途徑慢慢遞減。
股票的價格,是人們願意支付的〃社會平均期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