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西南聯大薈集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師資充實,人才濟濟。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樹立優良學風。文科教授中,有國學根柢很深的學者,有學貫中西的大師,有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和政治家,如陳寅恪、錢鍾書、王力、朱自清、沈從文、張奚若、陳岱孫、潘光旦、錢端升、金嶽霖、馮友蘭、聞一多等。在理工科方面,聯大的幾位年紀稍長的教授,稱得上是中國近代若干基礎學科和工程技術學科的開創者、奠基人。如饒毓泰、吳有訓、葉企孫、黃子卿、孫雲鑄、袁復禮、吳大猷、施嘉煬、李輯祥、顧毓琇等。
一些在抗戰前後回國的年輕教授,如華羅庚教授在1938年拒絕了訪問蘇聯之後毅然歸國加入了西南聯大,在積極艱苦的條件下鑽研數學,還有陳省身、王竹溪、周培源等人瞭解國際學術發展前沿,讓西南聯大與國際學識接軌。
抗戰結束後,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分別遷回北京、天津覆校,於是西南聯大解散。
如今聯大舊址內主要有國立聯合大學紀念碑,聯大舊教室。國立聯合大學紀念碑是由聞一多先生篆額,馮友蘭撰文,羅庸書丹,被稱為當代“三絕碑”。以下摘錄一段:
聯合大學之終始,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爰就歌辭,勒為碑銘。銘日:痛南渡,辭宮闕。駐衡湘,又離別。更長征,經嶢澤。望中原,遍灑血。抵絕徼,繼講說。詩書器,猶有舌。盡笳吹,情彌切。千秋恥,終已雪。見倭寇,如煙滅。起朔北,迄南越,視金甌,已無缺。大一統,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羅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聯合竟,使命徹。神京復,還燕碣,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碑文記錄西南聯大始末,高度讚頌抗戰勝利和中華民族偉大之復興的意義,文采飛揚。碑陰則列的是西南聯大從軍學生834人名單。
“西南聯大精神”兀立於那個年代風雲的座標點,它像昆明的風光一樣絢麗多彩,西南聯大的貢獻也載入了史冊,而西南聯大的精神會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在聯大舊教室內靜靜回首歷史這段歷史,彷彿西南聯大的那首激昂校歌還在唱響雲霄: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史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絕檄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春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是的,我聽見了他們激昂的歌唱。
(八)一茗清茶愜意在
(八)一茗清茶愜意在
在自己很多的文章裡面數次提到茶文化,說實話,來昆之後更對茶頗情有獨鍾。
古語說“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追求藉茶以行道勵志的操守,似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中的以茶修德,也似倚於佛家的淡泊節操中的以茶修性,又或似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中的以茶修心。
茶煙一縷輕輕揚,一甌佳味便侵詩夢。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這樣的品茗也能牽扯出一些詩意的思緒來。
今年的10月12日至15日,昆明第二屆茶博會開展,逛溜幾圈,普洱飄香醉人,將昆明“普洱茶之都”盡顯。
一個朋友在昆明的翠湖畔開了一家茶堂,因為都喜歡品茶的緣故,經常有三五成群的茶友去那兒喝茶。或圍坐而傾談,談笑風生間品一茗細啜,齒頰餘香;或靜坐觀茶藝,一掂一抖,碾末煮飲。氤氳的香氣悠然挪騰,在一茗清茶的飄香濃郁裡,一坐就是一下午的時光,而時光也在那一刻找到了歸宿而停止不前,這番午後可謂不勝愜意,這就是生活,昆明人是懂得享受生活的。
昆明大大小小的茶室有很多,但昆明人喝茶卻沒有一種像杭州人或是廣州喝茶的習慣,往往在外人看來,茶室佈局隨意卻有情調,他們喝茶的方式也是隨便不拘束,卻有著昆明地地道道所無形之中賦予的獨有的味道,就如生活中慵懶相隨一般,但他們從不在乎這些。
昆明人喝茶是愜意自在的,隨時隨地。地道茶館也好,幽雅茶室也好,清涓溪畔也好,他們手持茶盅,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兩腋習習清風生。悠哉悠哉,晃晃蕩蕩,過著愜意的生活。
一杯茶,一懷香醇,便是一種享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溫文爾雅”的昆明九道茶,飲茶要經過賞茶、溫杯、投茶、沖泡、浸茶、勻茶、斟茶、敬茶、喝茶9道程式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