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你所屬的社會群體中,如果每個人都在網上,你就可以確定使用線上工具協調此一群體的社會和商業生活。你可以用網路發起旅遊,展開團購,以及各種各樣的群體活動。這些事情成為可能,不僅是因為技術上可行,更是因為社會密度終於趕上了技術的步伐。
2000年網際網路曾經遭遇大幅跳水;由於金錢的逃跑,創業者不再說“我要開始這項新的網路服務,我要募集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我要實現這個大的商業計劃”,而是開始問自己:“做這件事情的低成本方式是什麼?實現我的目標的最佳路徑是什麼?”經常性地,低成本方式和最佳路徑就是允許使用者捲入。而一旦我們開始走上這條路,無限的可能性就向我們展開了。
舍基說,他的最大期望是,讀者在讀完他的書之後,能夠為兩樣事情而激動:“一是存在多種社會實驗的可能性,二是還會有更多的社會性工具的新用法被髮明出來。”我們仍然在尋找生活在一個網路社會中的“規則”。下一個十年的任務是,利用現在已經釋放出來的生猛的革命性力量,搞清我們到底可以做些什麼。
未來為什麼是溼的?因為創造未來的人是活的。溼的東西,是具有活的特徵、生命特徵的東西。“溼件”一詞常用於描述資訊系統中的人。軟體、硬體、溼件的成功組合能促成或破壞任何一個群體專案,而其中,溼件的重要性又是最重要的。從技術的含義上看,“溼件”被用以指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和人類的大腦。它與電腦科學中常常提到的硬體與軟體相關。我們都知道,計算機至少可以分成兩個功能部件:軟體和硬體。硬體包括計算機以物質形式存在的部件,像中央處理器、硬碟等等;軟體包括作業系統、文書處理軟體,還有其他我們在使用電腦時應用的程式。作個類比,計算機的硬體相當於人的生理部分,意謂我們實實在在的身體,特別是我們的神經系統。軟體則相當於心理層面。
溼件一方面是對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的生物電和生物化學性質的一種抽象,另一方面還代表著更高的概念抽象。如果在不同的神經元內傳遞的神經衝動(impulse)被視為軟體的話,那麼神經元就是硬體。硬體與軟體的混合互動透過連續不斷的生理聯絡顯現出來,化學的和電的反應在假定互不相關的區域間廣泛擴散,這時,需要一個詞來概括單靠硬體和軟體都無法描述的互動。這就導致了“溼件”一詞的產生,它對於解釋生理和心理微妙互動的現象非常重要。
“溼件”一詞的起源尚待考證,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它就被用來指稱人的腦力,但直到“賽博朋克”(cyperpunk)流行之後,該詞才獲得廣泛傳播。它出現在邁克爾·斯旺維克(Michael Swanwick)、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和魯迪·盧克(Rudy Rucker)的小說中,特別是後者,1988年出版題為《溼件》的科幻小說,為其三卷本系列科幻《軟體》、《溼件》和《自由件》的第二卷。它講述了一個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有感覺能力的肉身機器人(meatboppers)如何反過來控制和改變人類的故事,對人類腦力(溼件)與帶有編碼化知識(軟體)的機器人(硬體)的結合最終可能擺脫人類的控制並影響人類進化的前景,作了大膽的想象。
盧克把溼件稱為“所有的火花、口味和糾結,所有的刺激…反應模式——也就是頭腦的生物控制軟體……”。他沒有把這個詞簡單地等同於頭腦,也沒有說它意味著公司中的人力資源。他用溼件代表在任何生物系統中都可以發現的資料,也許與那種可以在ROM晶片中發現的韌體(firmware)類似。以盧克的眼光來看,一粒種子,一棵嫁接用的嫩枝,一個胚胎,或是一種生物病毒,統統可以稱作溼件。DNA,免疫系統,以及大腦的進化神經架構也是溼件。
盧克用充滿詩意的筆觸寫道:
假定你認為一個有機物好比一個經由某種程式生成的電腦圖形。或者,想象一棵橡樹是一個內在於橡實的程式的產物。該遺傳程式存在於DNA分子之中。我們不把這個程式稱為軟體,而是叫它溼件,因為它存在於一個生物細胞之中,處處都是溼的。你的軟體是隱藏在遺傳密碼之後的抽象化的資訊模式,然而你的溼件是細胞中的DNA。一個精子細胞是長著尾巴的溼件,但失去了卵子的溼件,它就沒有任何用處。
當精子的溼件和卵子的溼件相遇,我們就有了生命。喬伊斯《芬尼根的守靈夜》中的主人公HCE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