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等”,我們再看政治權利,中國自秦朝以來,就已經不存在某一個特定階層壟斷政治權利的局面,我國實行察舉和科舉選拔官員的制度,這與現在錄用公務員的制度完全相同,這樣就保證了任何人都有進入國家政治系統的權利,在古代中國,有近一半的官員都來自中國最下層農民的孩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中國政治生活最生動的寫照,這與歐洲封建貴族世世代代壟斷政治權利,封建農奴永無翻身之日的政治制度完全不同,我們再看經濟權利,也就是稅收,在中國稅收也是平等的,國家實行統一的稅收制度,官員和地主在交稅上一點特權都沒有,因此古代中國在政治、經濟和法律上,各階層都是平等的,因此中國也根本不需要什麼“平等”的啟蒙。
最後,我們看“博愛”,“博愛”是翻譯詞彙,直譯應該是“愛人”,博愛精神,也就是愛人精神,中國需要這種精神的啟蒙嗎?也不需要,啟蒙家要提倡愛人精神,這也是與當時歐洲的時代背景相聯絡的,當時歐洲處於宗教專制時代,宗教專制其實就是教會專制,歐洲人信仰天主教,天主教主張“愛神”精神,教義要求人們愛神勝過愛自己,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勝過愛自己的朋友,但人類不能直接與上帝溝通,只好透過教會與上帝溝通,這樣教皇就成了人間的上帝,教會旨意也就成了上帝旨意,人們愛上帝,就只能接受教會的擺佈,歐洲教會是擁有司法權利的,你不服從,教會就對你進行審判,很多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都這樣被教會審判了,啟蒙思想家,提倡“愛人精神”實際是與基督教的“愛神精神”對抗,這種情況在中國根本不存在,中國從沒有形成統一的大教會,中國相信的是自然神,抬頭三尺有神靈,太陽有太陽神,月亮有月亮神,山有山神,地有地神,就算是佛教也是很慈悲,很寬容的,也是多神宗教,這與西方那種十分狹隘的一神教完全不同,並且佛教經過改造後,與中國的本土神,毫無衝突,中國從來也沒有教會專制,並且中國的主流思想就是孔子的仁者愛人精神,因此中國不需要別人啟蒙我們“愛人精神”。
中國古代史已經遠去,與我們現在也沒什麼關係了,本來不該再提它,然而如果要完整了解世界文明的程序就必須瞭解中國古代史,這不僅因為中國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的一部分,而是因為中國古代史對世界文明程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已經習慣了將西方的思想家當作聖人看待,而近代西方的很多思想都來自於中國,比如西方的文官制度、經濟學思想等,這些在學術界也已經得到公認,中國人聽起來,肯定不敢相信,之所以產生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我國對世界文明交流史研究的太少。
如大多數的讀者一樣,筆者不是新儒家的代表,對研究國學也無特殊的興趣,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瞭解這些事實,瞭解中國傳統思想對西方的啟蒙意義,任何思想都有傳承關係,都不是憑空產生的。
另外在解讀中國古代史時,除了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和唐詩、宋詞等文學成就外,我們總喜歡將中國古代看作黑暗的,但西方的古代史更黑暗,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寫《貨殖列傳》歌頌祖國經濟繁榮景象的時候,西方的古羅馬帝國還沒有建立;一千多年前我們有了自己的中央銀行,開始印刷紙鈔的時候,西方人還在那裡數著貝殼,沒有燦爛文明的民族是“悲哀”的,而有著輝燦爛的文明卻不敢承認的民族也是悲哀的。
第四節 “中學西漸”路線圖:中國思想如何傳到西方
在現代西方文明的形成過程中,中華文明功不可沒,也可以說中華文明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主要思想源泉,中國先是西方的老師,後是西方的學生。
17…18世紀的“中國潮”時期,孔子的道德哲學、老子的治國思想、中國的悠久歷史、漢語的哲學意義,一時都進入西方人的生活,成為他們談論的話題、模仿的物件與創造的靈感, 1600年到1649年,歐洲每年就要出現30…50部包含中國的著作,1700…1759年共出版了599部有關中國的著作。
中華文明西傳可以分為啟蒙運動前期和啟蒙運動時期兩個階段。啟蒙運動前期主要是介紹傳播階段,而啟蒙運動時期,則是西方思想家直接用中華文明對西方中世紀文明宣戰,這一時期的思想奠定了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礎,這裡筆者就掛一漏萬的將中華文明向西傳播的歷史做一個簡略的歸納。
1275年: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並在政府任職。他在華二十餘年,回國後大力宣傳中國文明,激起了強烈反響,從此西方人知道了在東方存在一個強盛繁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