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s you are in?(你在做什麼生意?)’當時我想,這叫什麼問題?美國人真簡單。可是20年後才發現,仍然有很多人不懂得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如何形容都不過分。”
許多人會想,我就是一個白領,一個打工的,多元還是專一,不是我考慮的問題,那是老闆的問題。但是假如有人問你的工作經歷:“What business you are in?(你在做什麼生意?)”你可能會自豪地說:“我能力很強的,做過很多工作,從A公司跳槽到B公司,又從B公司跳槽到C公司……現在我暫時在做D公司工作,不過我又瞄上F公司啦。”
你瞧,問題就來了。你幾乎成了一個複合型人才,你為自己選擇了多元發展的職業道路,放棄了專一發展的職業道路。
多元還是專一,對我們個體而言,實際上面臨的是如何面對職場誘惑的問題。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大學》中有一句話叫“知止而後有定”。佛家也經常談到捨得捨得,有舍有得,不捨不得。中國古代童蒙養正經典《弟子規》裡談到“居有常,業勿變”。這些大智慧者談的都是“定力”的問題,也就是專一的問題。想一想,我們的“定力”有多少呢?
一家IT企業的老總談到員工跳槽問題時,大傷腦筋。他說,不少年輕員工,往往很隨便的事因都可能成為離職的理由。一個年輕女性辭職居然就是因為不喜歡單位的另一名同事。太累、家住得遠、領導罵了自己、待遇不合理等等都成為特別普遍的理由。且不說,這些年輕的朋友沒有想到企業對自己的培養付出的代價,自己的離職將給企業帶來的損失,他們更沒有為自己的職業生涯、事業發展做籌謀。
放棄一次事業機會,或許覺得自己還年輕,或許會認為還能有更好的機會。實際上,隨意跳槽,不僅對企業是損失,對個人同樣是損失。每次重新開始,就意味著此前在原單位的職場積累幾乎歸零,為自己向上發展所付出的工作成本基本變成“沉沒成本”。長此以往,人生的投入成本越來越多,而收穫未見明顯增加,到老的時候撥弄算盤一算:唉!這一生豈不是虧大發了?
沒有誠敬的對人、對事情的態度,沒有責任心、責任感,什麼樣的機會也不會成為機會。
做加法還是做減法?
企業對多元還是單一的選擇,與個人的選擇有許多相似之處。
過去的十幾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期,許多企業在這一階段快速發展起來。近些年,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良性成長的企業往往經不住多元化的誘惑,輕易放棄在自己已經形成優勢的領域內進行深度開發,拋棄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試圖選取快速擴張的捷徑而從事多元化經營。
實際上,多元化發展有時是一種捷徑,但往往也會成為陷阱。前幾年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是,一些企業無論自己的本行是什麼,動輒就介入房地產、醫藥、保健品、金融、廣告等熱門領域:科技熱了,就去投資科技;網路熱了,就去投資網路;生物熱了,就去投資生物……再加之以媒體的非理性炒作結果,企業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和核心競爭力,動搖了原有的市場基礎,喪失了固有的客戶資源。
表面上看,企業的規模擴大了,經營領域也擴大了,似乎風險降低了。但是,由於企業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資源分散,領導層一心多用,實際上企業的風險增大了。最可怕的是,等一個個熱點冷卻下來之後,管理者心痛地發現,自己已經被深度“套牢”,成為“解套”遙遙無期的股東了。據統計,全球企業購併案的失敗率非常高,統計資料顯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失敗比例達三分之二,以後的情況有些好轉,但失敗率仍然高於50%。
喝水還是挑杯子?(2)
“喝水還是挑杯子?”一位教育專家朋友的感悟讓我很難忘記。她說有很多朋友整天忙忙碌碌,身心疲憊。本來,他們的忙碌是為了追求幸福的,但是卻彷彿置身於一個慣性軌道,即使看到目標也沒辦法停下來,最後幸福反而越來越遠。她舉了一個例子:人們為了喝水,要去拿杯子,而在眾多杯子面前卻感到無所適從,因為杯子太多了。有紙杯、木杯,有陶瓷杯、玻璃杯,有鋼杯、銅杯,甚至還有水晶杯、金盃子。挑選杯子需要確定目標,需要取捨。當他拿起了玻璃杯之後,發現周圍很多人手裡都拿著銅杯,於是,他感到很不舒服。當他換了銅杯之後,發現還有人端著水晶杯。他花費時間在挑選著水杯,忘記了自己的本意,實際上只是要喝水。
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