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人找來有“趕海大王”之稱的叢華滋。當時是冬天,滴水成冰,又颳著大風,海上風急浪險,大家都為她捏著一把冷汗。
叢華滋拿著一把新菜刀就下去了,下去發現菜刀砍不動,纜繩太粗,上來又拿了把鋼鋸,再次潛下去。這樣一連弄斷了兩根鋼鋸,船解開了。那一年叢華滋51歲。這件事使叢華滋在島上一舉成名。
叢華滋是劉公島上第一個開個體店的工商戶。1985年,叢華滋在劉公島上開了一個日用品商店,成為劉公島上的第一個個體戶商店。在那以前,劉公島上只有幾家國營商店。叢華滋潛海撈來的海貨,像海參、海菜之類,就在自己的店裡賣,無人知道叢華滋當年趕海掙了多少錢。
1990年,為了保護環境,當地政府出臺措施禁止潛海撈海貨,叢華滋靠趕海撈海貨賺錢的方法行不通了。政府不讓趕海了,她就轉賣旅遊紀念品。因為是獨家經營,開始的生意還不錯,但隨著來劉公島旅遊的人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塊市場。劉公島上與她一樣的個體店、個體經營戶一天比一天多,大家賣的東西也都相差無幾,這使叢華滋的店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
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盲目競爭的局面呢?做什麼生意才能使自己不至於和大家夥兒擠在一個鍋裡搶飯呢?為了找到一項和自己從前趕海,以及最初開店時一樣的獨門生意,叢華滋一直在開動腦筋。
叢華滋有兩個兒子。1994年,在一家中韓合資公司裡打工的二兒子回家時順便帶回來了一些領帶。叢華滋看到這些領帶,眼前不由一亮,胸中豁然開朗。她有了主意。因為當時在劉公島,大家經營的熱門專案大多是些如珍珠項鍊、貝殼做的墜子、搭子一類的手工藝品,大多與海有關。當時在劉公島上賣領帶的幾乎沒有,賣韓國領帶的叢華滋更是第一個。
叢華滋看中的是韓國領帶做工好、質感好、花色品種多,而且由於山東離韓國海上距離很近,很多韓國企業喜歡在山東投資辦廠,貨源不但有保障,而且便宜。叢華滋看中韓國領帶後,就讓兒子幫著進貨。叢華滋的兩個兒子一向佩服自己的母親,他們知道母親的眼睛很“毒”,只要是她看中了的東西,八九不離十會是一門好生意。
果然不出叢華滋所料,當時生意那個火,按叢華滋大兒子曲波的話來說:“兩個人站在那個架子上面一天都不能下來,中午飯都吃不了。”生意最火的時候,連批發帶零賣,叢華滋的小店一天能走3000多條韓國領帶。
叢華滋又找到了先前趕海時捨我其誰、獨此一家的感覺,但是她的這種高興勁兒沒過多久就消失無蹤了。為什麼呢?因為跟風。看到叢華滋的韓國領帶好賣,劉公島的那些經營戶一哄而上,大家不但都賣起了韓國領帶,還兼及韓國其他的小商品。最多時,小小一個劉公島,從事韓國小商品經營的個體店達到70多家。
第47頁。生意人都是現實主義者
叢華滋的獨門飯又吃不成了。不但獨門飯吃不成,先前大批次進來的領帶也成了問題。最多時,叢華滋家裡積壓的領帶達到2萬多條。這可愁壞了叢華滋。她只好一點一點地對這些積壓貨進行處理,花了好幾年,才將這些貨清理乾淨。叢華滋算是第一次嚐到了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滋味。
威海是全國漁具的重要生產基地。威海漁具的產銷量佔到全國70%。2000年10月,威海舉行首屆威海國際釣魚節。叢華滋的兩個兒子勸她去看看熱鬧。誰知老太太一來二去,竟看出了門道。她開始琢磨做漁具生意。在劉公島做漁具生意的,叢華滋又是第一個。
漁具進來了,火到連講價錢的時間都沒有。你要就拿走,不要就拉倒。整個劉公島,就叢華滋一家賣漁具,真正的獨門買賣。那時候叢華滋的店裡,從早到晚都擠滿了人,接錢拿貨,應接不暇。
叢華滋看生意實在是太火了,一個店已不敷使用,就又在島上租了一個攤位。兩個兒子也都停薪留職給她幫忙。
但是這樣過了沒多久,那個跟風的問題又來了。大家看叢華滋的漁具生意好,一擁齊上也都做起了漁具。多的時候,劉公島上200多家商戶家家做漁具。兒子們一看這架式,知道這行生意又毀了,做不長了。他們都勸叢華滋算了,這麼大年紀了不要再做了,回家享清福吧。
可是叢華滋哪裡肯這麼輕易認輸。有了上回做韓國領帶的教訓,這回她不慌不忙,沉下心來想辦法。
辦法還真讓她想到了,那就是做批發。劉公島200多家商戶不是家家都在賣漁具嗎?但大家做的都是零售,做批發的還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