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花錢、追求更多的享受。第四,中國新一代的反叛程度比西方社會表現還要嚴重。從現有的教育渠道看,今天的代溝不明顯,它主要表現在非正式社會關係領域,比如夥伴關係、網友關係和家庭關係中。一個孩子在學校是好學生,但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其他方面。一方面,這說明了他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間,另一方面說明大家透過溝通達到共識的機制不夠強,這導致了在正式溝通中代溝被隱藏起來。一個學生不敢在老師面前大聲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以免被看作壞學生。中國社會的代溝廣泛存在,與過去相比更多了,但對它的解決和疏導不夠,這是引發社會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在美國也存在代溝,而且情況一直如此。在美國,代溝還是一代和另一代的區別。我和父母的代溝與我和一個比我小10歲的人的代溝是不一樣的。最重要的是由你長大的時候的社會狀況和經濟因素決定的。看法不同的週期縮短,在美國不被稱作代溝,而被看作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我的看法可能與比我小5歲的人不一樣,但不一定算是代溝。談到代溝,第一個問題是,你在什麼時候和什麼背景下長大。現在的資訊量比以前多,媒體的內容和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力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結果,上世紀50年代與80年代長大的人所看的電影和電視就不一樣。像我這樣年齡的人可能在看電影、看電視和聽音樂方面與其他年齡的人在品味上有所不同。年紀越大,對新技術產生的舒服感越低,價值觀也會有不同。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現在的美國年輕人比他們的上世紀60年代長大的父母稍微保守一些,這是一種逆轉。在上世紀70年代~90年代,美國聚積的財富是前所未有的,現在的年輕人是在這種空前富裕下長大的,所以年輕人對物質的看法更務實、更成熟。代溝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是在美國,並不意味著年輕人和年紀大的人更不容易溝通了,溝通還不是一個大問題。  '返回目錄'  
鄰里關係比以前疏遠了
袁嶽(Victor Yuan): 鄰居,北京人以前將其稱為“街坊”,在我的老家江蘇叫“鄰舍”。鄰里關係是傳統關係中很近的,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如果鄰里關係好,你會覺得城市生活比較安全、生活有趣、有保證,“守望相助,蔥醬相借”。鄰里關係起著互相幫助、一起娛樂的作用。過去,社會流動性不像現在這麼大,鄰里關係作用很重要,互助的特點也很突出。 現在,鄰里關係有了相當大的變化:一個是社群構成發生了變化,新的社群主要由陌生人構成,鄰里關係變成了地理上靠近的關係。但實際情況是人們之間不認識,心理上不親切,互動也不多。在城市裡建設新的社群時,注意的是讓人住進去,而沒有考慮如何真正地讓人們融合在一起。老社群裡也住進了許多外地人,如民工和京漂一族等。他們進入社群後變成了陌生群體,沒有太強的動力和熱情與社群裡的其他群體進行交往。這些因素使鄰里關係變得更加疏遠了。我認為,在中國的社群建設裡需要更加強有力的社會工作。應該增加社群的公共服務空間,如公共圖書館、社群俱樂部、義務社群服務和社群文娛活動等。新社群的建設不僅僅是房地產的建設,更應該重視社群關係的建設。讓社群活躍分子真正地表現自己,讓大家認識自己,代表社群意見,發展社群關係。 我們知道,在過去多年的發展中,農村在經濟發展上的收益不如城市,但是在心理層面上,農村居民對社會生活的滿意度總體水平要高於城市居民。其中一項提高滿意度的重要貢獻因素是社群人際關係的融洽度。這種相對密切的人際關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資源在有限條件下的調劑需要。許多去農村旅遊的城裡人深受農村那種誠懇熱情氣氛的感染。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在傳統上,大部分美國人是住別墅的。鄰居就是住在你隔壁房子裡的朋友。這種關係在歷史上就很重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這些鄰居對你很重要。如果你在一個小城鎮居住,許多時候都會集體從事一項工作,如蓋房子和做農活等,這時,鄰居會幫你。現在的鄰居變成了在一起娛樂的好朋友。傳統的畫面是,五六十年代家庭主婦走到隔壁向鄰居的主婦借白糖。現在,你的割草機壞了,也需要找鄰居借。這種互相借東西的友好場面是很普遍的。在我的三個姐姐很小的時候,我們家的經濟條件稍低於平均水平。我媽說我們家是社群裡最後一個買彩電的家庭。到了感恩節,如果想看“第五大道大遊行”那種節目,最好是有彩電,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