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簽證的問題完全都是按照法律辦理的。除非有工作需要,否則我個人是不可能參與簽證過程的。  '返回目錄'  
國有企業的開會
袁嶽(Victor Yuan): 我們今天的開會地點是北京的九華山莊,這裡的生意非常好。以前我在部機關工作,經常開會。現在我也參加一些國家機關的會議,會議是中國人的重要工作形式。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才開會呢?回答是:在什麼情況下都需要開會(笑)。 關於會議,有這樣幾個問題。第一,沒必要的會太多。有些會看上去有必要,實際上沒必要。比如,一個部委每年有若干個綜合的會議,還要去地方開多個落實相關政策的會。開會時,許多人是沒必要參加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安排那麼多人參加會議呢?第二,我們議事的時間太多了,執行決議的時間太少了。開會就表示你的工作完成了。會議過多是行政低效的重要表現。會議還需要印刷大量檔案,會海和文山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會議的預算和時間佔用了機關工作量的很大比例。第三,開會讓人養成了一些不好的風氣。比如,有人愛坐主席臺,但有許多人在臺上睡覺。政府下屬的國有企業開會,把忙得抽不開身的人請來才算開好了。領導來了,陪吃飯的人佔了好幾桌。這些風氣都是非常不好的。 我認為,應該只開有限次數的會,議題應該更精練,用於執行決議的時間應該更多,用於評估結果的時間應該增加。應該減小會議規模,明確會議議程和會議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把會議的預算轉移為執行的預算和評估考核的預算。要改變會風,一是不設主席臺,二是發言的人應該站立,應該脫稿。印發講稿就可以達到會議預期目的的,應該儘量印發講稿,避免開會,或者只開小會。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笑)美國的開會文化與中國的截然不同。這裡,我想跟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參加總統先遣隊的工作,美國總統要訪問一個國家,我參加籌備工作。我們有200人,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天,在總統到達的兩三天之前,我們開了一個大會。一個白宮的工作人員,遲到了3分鐘。他的級別很高,是總統助理。但他一來就說,“很抱歉,我浪費了600分鐘,因為是200個人的3分鐘。” 作為政府官員,我經常開會,但與你說的會不一樣。集體召開的、規模很大的會,涉及許多人的時間,也會有很大的成本。與會的人坐在那兒,聽一個人講自己的想法,不能再做其他的事情,這會花費很大的成本。在美國沒有那種大型的會。如果有,則必須有很清楚的目的。國務院從來沒有召開過那樣的大會,但是有兩三百人自願參加的市委員會的公開的會。國務卿本人也有可能參加。在會議上,可能談新的人事措施。需要大家自帶午飯。 袁嶽(Victor Yuan): 像國務院召開的100人以上的會,一年中有幾次呢?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內部的工作會議,一年以內,強制性的,沒有。可去可不去的,十幾個。沒有請客吃飯的機會,(笑)因為沒有吃飯的時間。如果有工作晚飯,也確實是工作需要。如果有關人事見面,那麼吃飯時間開會是合法的。 在美國,開會必須有一個目的,這是會議管理中的第一條。我們是否需要開會?開會之後的結果是什麼?有些會需要向其他人通報工作情況。在美國政府,以我11年的經歷來說,主要的會都屬於這種情況。你周圍的人是否需要聽你講,如果不需要,則不要開這個會,不要耽誤其他人的時間,應該以效率為首要追求。林語堂說過,“一個人的講話要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沒必要就不要說,有必要就短說。會議結束後,可以進一步討論。以目的為主,以結果為主。在美國,會議越少越好,越短越好。  '返回目錄'  '待續' 。 想看書來
多樣化是美國人很看重的特徵
袁嶽(Victor Yuan): 歷史上,中國人對美國有許多正面和負面交錯的看法。這些看法主要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作為地理意義上的國家來說,美國很有吸引力。在最願意留學的國家、最願意做生意和最願意旅行的國家中,美國都排在第一位。普通的中國人認為美國有很發達的經濟,民主自由的空氣,有許多供大眾娛樂的有趣東西。在普通的中國人眼裡,美國代表高質量的生活。 第二,作為美國人來說。普通的美國人給中國人的印象是正面的。我們曾經作過中美留學生的比較研究,從中發現:美國人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