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吧,我們學過孔子對《關雎》這首詩的評價……
就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是啊。“淫”和“傷”都有過分的意思,孔子要求於人情的,就是不要過分。
哦,中庸就是不過分。
當然也不能太節制,太節制了,縮手縮腳,也不是中庸之道。
太節制,就是“樂而不笑,哀而不哭”?
呵呵,可以這麼講。孔子說:“中庸這種道德,應該是最高的境界了吧!民眾缺乏它已經很久啦。”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當時天下混亂,沒有道德的標準,大家追名逐利,崇尚巧言令色,凡事好走極端,浮躁得很,缺少一種平和寬容的生活態度,所以孔子才這樣感嘆。
哦,中庸也就是平和寬容。
差不多吧,中庸之人,面對名利什麼的,一般不會惡狠狠的。
雍也第六 6。29
子Zǐ貢ɡònɡ曰yuē:“如rú有yǒu博bó施shī於yú民mín而ér能nénɡ濟jì眾zhònɡ,何hé如rú?可kě謂wèi仁rén乎hū?”
子zǐ曰yuē:“何hé事shì於yú仁rén,必bì也yě聖shènɡ乎hū!堯Yáo舜Shùn其qí猶yóu病bìnɡ諸zhū!夫fú仁rén者zhě,己jǐ欲yù立lì而ér立lì人rén,己jǐ欲yù達dá而ér達dá人rén。能nénɡ近jìn取qǔ譬pì,可kě謂wèi仁rén之zhī方fānɡ也yě已yǐ。”
從一個人問的問題,可以看出他的志向……
比如這一回,子貢來問孔子……
子貢問:“如果能廣泛地施捨於民眾,從而切實地幫助大家,怎麼樣,可稱得上仁嗎?”
哦,是請教有關“仁”的心得體會,同時也流露出自己的抱負。
孔子說:“這哪裡還只是仁人啊,那一定是聖人了。連堯和舜大概都擔心做不到呢……”
這是說,子貢的志向太遠大,有點好高騖遠了?
是呀。所以孔子接著說:“……所謂的‘仁’就是:自己想有所成就,就幫助別人一起
成就;自己想有所發展,就幫助別人一起發展。能從眼下的事例做起,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了。”譬:喻的意思。
孔子是叫子貢別想得太遠,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是嗎?
是的,他知道子貢抱負遠大,能力也強,但還是提醒他:從幫助身邊的人開始做起,這才是最切實可行的。
幫助身邊的人,就是仁嗎?
是仁的開始吧。所謂仁,就是要以寬厚之心愛人,能夠推己及人——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不過我想,也只有子貢能幫助別人。
為什麼?
他後來不是生意做得很大麼!換了顏回,自己也養不活,怎麼幫助別人?
哦,你是這個意思呀。話也不能這麼說,幫助人,也不一定非得要靠錢的。
[相關詞語]
博施濟眾——語出“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指廣施恩惠,救濟眾人於困難之中。
述而第七 7。1
子zǐ曰yuē:“述shù而ér不bú作zuò,信xìn而ér好hào古ɡǔ,竊qiè比bǐ於yú我wǒ老Lǎo彭pénɡ。”
你覺得孔子是一個傳統的人,還是一個有創新想法的人?
怎麼說呢,開始以為他很傳統很保守,有時又覺得他很有想法,說不清……
你看孔子自己怎麼說:“我只闡述而不創作,我信仰並熱愛古代文化,我私底下把自己比作老彭。”
老彭是誰?
不清楚,可能是殷商時代的一位賢人,對傳承古代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
孔子自認為很傳統——可是,如果大家都像孔子和老彭,這社會怎麼發展?
孔子覺得,當時社會最危險的是人心不古,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品德喪失殆盡,他給自己的使命,就是傳承文化,拯救人心。
這算傳統,還算創新?
在實踐理想的過程中,他又表現出了很強的原創性,說他傳統,他卻把傳統文化幾乎全都賦予了新的解釋,像仁和禮樂,像學校和教育,像君子和小人的概念,他的很多做法
說法,今天看來十分平常,並無驚人之處,可在當時,卻是一種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