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學而第一 1。1(1)
子zǐ曰yuē:“學xué而ér時shí習xí之zhī,不bú亦yì說yuè○悅乎hū?有yǒu朋pénɡ自zì遠yuǎn方fānɡ來lái,不bú亦yì樂lè乎hū?人rén不bù知zhī而ér不bú慍yùn,不bú亦yì君jūn子zǐ乎hū?”
這三句不需要解釋了,都懂。
先別忙著說都懂。我問你,孔子這三句話,一會兒講學習,一會兒講遠方來客,一會兒講知人不知人的……是不是有點亂啊?
這個……
我再問你,這三句很平常的話,孔子為什麼要用反問句?通常我們使用反問句,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問題……
嗯,他為什麼不正面講呢?比如:學而時習之,很悅;有朋自遠方來,很樂……
是啊。我想,眼前這本《論語》,不是孔子在家裡獨自一個人寫的,裡面的孔子語錄,
大多是回答學生的提問,或者是針對某些具體事情有感而發……
你是說,孔子這三句話,是針對某個同學講的?
是的,一定是孔子對班上的一位同學有意見,那天下課後特意留下他,關照了幾句……這位同學呢,平時功課很好,但最大的問題是不太合群,有點孤僻——對了,你們班有沒有
這樣的同學?
嗯,有一個,就是劉雨辰,功課也很好,老師都很喜歡她,可她總是一個人,不怎麼和我們一起玩,我們玩的時候也不大叫她。
孔子的這位學生,大概和劉雨辰一樣,平時也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同學們在一起演習禮樂,他卻一個人關門讀書;同學們為遠道而來的朋友舉辦聚會,他也沒興趣參加;同學之
間有什麼誤會,他總是耿耿於懷……
哦,是因為他不太合群,所以孔子才留下他,對他說……
孔子對他說:“學了之後,時常和大家一起練習,不也是很開心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
遠方來看望大家,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你,你卻不抱怨,不也是很君子嗎?”
這三句話,講的就是一個合群的道理……不過,這裡說的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嗎?
學習的“習”字,我們通常解釋為複習、溫習,其實孔子這裡講的習,是大家一起練習、演
習。孔子教的不是數學、語文、外語,他教的是禮儀、音樂、舞蹈、詩歌、射獵、駕車等,
是需要大家一起互動、一起演習的……
很有趣啊,他專門教一些副課……
他覺得這才是主課,他教這些課程,就為了讓大家在一起,學習人與人相處的道理和規矩,培養合群的快樂感覺。
君子,就是一些合群的人嗎?
是啊。通常越聰明的人,越不容易合群,他們一般比較自以為是,也比較敏感——比如
說,有同學誤解了你,或老師不賞識你,你心裡會抱怨、會思前想後嗎?
這個,沒那麼嚴重吧,鬱悶會有一點。
所以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即使人家誤解你不賞識你,你都看得開,不鬱悶也不
抱怨,這就像個合群的君子了。
所以,這一段應該是孔子關照那個優秀學生,除了人聰明、功課好,還要學會與人相處——這道理,其實也蠻簡單。
簡單的道理,要做到也不容易。孔子喜歡的,是大家相處,都有一種心胸很開闊的君子
之樂,一種單純的、合群的快樂。
這很重要嗎?要放在《論語》的開頭……
要知道,當時的社會很混亂的,不要說抱怨和鬱悶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事天天發
生,到處是誘惑和競爭,人與人的關係非常緊張——在這樣一個環境裡,有一班優秀的子弟
,在老師帶領下,遠離名利的爭奪,保持著單純的學習之樂、朋友之樂,是不是很難得啊?
是,是有點“不亦樂乎”——這後來成了一句成語。
學而第一 1。1(2)
這個成語的原意是“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後多用來表示極度、非常的
意思。
[造句]
不亦樂乎——要開學了,同學們在新教室裡,有的打掃衛生,有的出黑板報,有的排練小品,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學而第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