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子zǐ曰yuē:“人rén而ér無wú信xìn,不bù知zhī其qí可kě也yě。大dà車chē無wú�ní,小xiǎo車chē無wú�yuè,其qí何hé以yǐ行xínɡ之zhī哉zāi?”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就不知怎麼辦好了。就像大車上沒有�,小車上沒有�,它怎麼行走呢?”
�和�是什麼?
牛拉的車叫大車,馬拉的車叫小車,�和�是車上套牲口的地方,像插銷和掛鉤一樣聯結著車與牲口,沒有它,車和牲口連不起來,當然也不能行走——就像人不講信用,在社
會上就寸步難行。
他是用車比喻人,用車上的�和�比喻信用。
是啊,信用是為人行事最基本的修養。
txt小說上傳分享
為政第二 2。23
子Zǐ張zhānɡ問wèn:“十shí世shì可kě知zhī也yě?”子zǐ曰yuē:“殷Yīn因yīn於yú夏Xià禮lǐ,所suǒ損sǔn益yì可kě知zhī也yě;周Zhōu因yīn於yú殷Yīn禮lǐ,所suǒ損sǔn益yì
可kě知zhī也yě。其qí或huò繼jì周Zhōu者zhě,雖suī百bǎi世shì可kě知zhī也yě。”
●[小知識·三代]古稱夏朝、商朝、周朝三個連續的朝代為“三代”。商朝的君王盤庚曾經遷國都於殷(今河南安陽),所以商朝也稱殷朝,或殷商。
子張,就是那個“學幹祿”的年輕學生。這一回他請教什麼?
子張問孔子:“十世以後的事,可以預知嗎?”——古代一世為一代,三十年為一世,所以子張問的是三百年後的事情。
這子張,一會兒學幹祿,一會兒又想這麼遠的事,他當孔子算命先生了?
孔子沒回答他十代以後怎麼樣,而是回答他十代以前怎麼樣。
問他將來,他回答過去?
知道過去,就能預知將來。孔子說:“殷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制,減少什麼、增加什麼,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繼承了殷朝的禮制,減少什麼、增加什麼,也是可以知道的;那麼,未來繼承我們周朝的,縱然過了一百代,應該也可以知道吧!”
周朝哪一年滅亡的?
公元前二五六年,被秦國滅掉的。
那我們現在一直到公元二七四四年的事,孔子也已經預知了?
這話怎麼說?
周朝之後一百代,就是三千年呀。
呵呵,你算得倒蠻快——不過,你覺得現在和孔子那會兒,差別大嗎?
嗯——好像除了牛車變成卡車,馬車變成轎車,其他方面嘛,真的是差不多。
也是有所減少有所增加吧。
為政第二 2。24
子zǐ曰yuē:“非fēi其qí鬼ɡuǐ而ér祭jì之zhī,諂chǎn也yě。見jiàn義yì不bù為wéi,無wú勇yǒnɡ也yě。”
這兒講到了鬼……
古人稱故世的祖先為“鬼”,所以祭祖宗也叫“拜鬼”。
哦,這裡的“鬼”不帶貶義。
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的鬼,卻去祭它,那就是討好人家……”
諂,是獻媚的意思……
祭祀是為了報恩,是很虔誠的事,對你沒恩的“鬼”,你也去虔誠地祭祀,為了什麼呢?如果是為了討好活著的人,那動機就有問題了。
哦,知道了,清明節我們祭掃烈士墓,也是“拜鬼”,雖然不是我們的祖先,但先烈有恩於我們,所以我們需要報恩——原來我還以為是春遊呢。
孔子接著說:“遇到正義的事情不挺身去做,就是沒有勇氣。”
哦,“見義勇為”的成語就出在這裡。可那兩句話放在一起,有什麼關係嗎?
有關係啊。你想,對你沒有恩的“鬼”,你去祭拜它,那是獻媚討好;對你沒有恩的人遇到危險了,你該怎麼辦?
幫助啊,見義勇為啊。
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吧?
自己都有危險,還有空討好別人!那是為了“義”嘛——哦,我知道了,這是說,同樣是和你沒什麼關係的事,有些當做,有些不當做……
[相關詞語]
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勇於去做。語本“見義不為,無勇也”。
八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