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賜Cì也yě,始shǐ可kě與yǔ言yán《詩shī》已yǐ
矣yǐ!告ɡào諸zhū往wǎnɡ而ér知zhī來lái者zhě。”
子貢大概發了一筆財……
你說過子貢很聰明,也很會做生意。
可是,他也記得老師常說,君子要安貧樂道……所以,看著那一大堆白花花的銀子,心裡就有點疑慮……
他怕孔子看不起生意人?
是啊,所以他想到孔子這裡來求證一下,你看他的口氣,小心翼翼地問道:“貧窮卻不獻媚,富有卻不驕橫,怎麼樣?”
我覺得很不錯呀。想必那子貢很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
可孔子畢竟是孔子,他承認子貢說的不錯,但還是發現了一點問題。
什麼問題?
你看子貢那兩句話,用了兩個否定詞,孔子就從這裡看出問題的:當他受窮時,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諂媚、不要諂媚……”當他富有了,又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驕橫、不要
驕橫……”他越否定,說明他諂媚和驕橫的念頭越強烈……
那孔子覺得應該怎樣?
孔子說:“你說的不錯,但不如貧窮卻樂於追求道,富有還喜歡講究禮。”
孔子沒用否定詞,從正面說了。
你用否定詞,說明你還是執著於貧富的差異。當然,孔子也沒用“致富光榮”之類的
正面話來打消子貢的疑慮,而是提出了一個新境界。
這要求是否有點高了?
也不算高,相信你們課本里就有這樣的故事,比如很多窮孩子,雖然窮,但還是發憤讀書,有所追求。只是,“富而好禮”的故事好像不太多……
聽了孔子的引申,子貢該滿意了吧?
不僅僅是滿意,子貢是何等聰明的人,從這場對話中,他又體會出了新的意思,他說:“《詩經》裡說:‘不斷的切磋,不斷的琢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切磋、琢磨是什麼意思?
原來指玉石骨角的加工工藝,和精雕細刻的意思差不多。經子貢這麼一引用,成了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常用語,表示道德學問的相互探討和勉勵。
哦,子貢是說:我與老師探討學問,就像雕刻玉石一樣,切磋啊,琢磨啊,道理就這樣一點點明白了……
是啊,所以孔子聽了大加讚賞,說,賜啊……
賜啊?
就是子貢啊,他不是叫端木賜麼!忘啦?——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
經》啦,告訴你過去,你可以知道未來。”
就是舉一反三的意思吧?
是的,所以我說子貢聰明吧——他有點跳躍性思維的特點,本來討論的題目是貧與富的問題,子貢由此獲得啟發,發現了做學問的方法。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學而第一 1。16
子zǐ曰yuē:“不bú患huàn人rén之zhī不bù己jǐ知zhī,患huàn不bù知zhī人rén也yě。”
不知你們班的同學怎麼樣,反正孔子班上有些學生,心氣和才學都很高,所以平時免不了抱怨:我有匡扶天下之才,可惜懷才不遇;我有一身本領,怎麼沒人瞭解……
我們同學,還不到這時候吧。
孔子覺得,這樣抱怨有什麼用呢?他對這些同學說:“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這和“人不知而不慍”差不多意思吧?
感覺上比那句話深了一層,講到了“不慍”的方法,也就是“知人”……
知人,就可以“不慍”嗎?
嗯——比方說,你畫了一幅畫,自己很滿意,拿給大家看,結果,這個搖搖頭說不好,那個搖搖頭說沒感覺,這時候,你會不會抱怨說,你們怎麼一點都不瞭解我?我畫得這麼好,花了很多心思呢,怎麼一點都看不出來呢……會不會這樣想?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應該會吧。
也許,當你“知人”以後,就不會抱怨了——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他們都是畫家,眼光很厲害,見識比你高多了,瞭解這一點,你還會有怨氣嗎?
嗯,既然碰到了專家,那也沒話可講,“就有道而正”吧。第二種情況呢?
第二種情況是,這些人根本就不懂畫……
哦,他們的評價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