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莊子是說,人的壽命是有時間限制的,而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就完蛋了!莊子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成年人已經走過知識儲備階段,進入將知識兌換成效率、兌換成金錢、兌換成幸福快樂的階段。當儲備的知識需要補充新鮮營養時,有選擇、有鑑賞的擷取,就顯得很關鍵、很重要,就像運動員需要科學營養的膳食一樣。
知識是一種原料,能把原料變成產品的人,是學習成功的人。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後放進腦袋的知識,就像農民打來的糧食,放進鍋裡的米,而思考則像火,沒有火,米能成為飯嗎?知識也一樣,不經過思考它還是原來的知識。同樣,只思考不學習也不行,這就像用火在燒一個沒有加入米的空鍋,也是空耗時間。學習是需要思考地學,用心地學,才能更好地吸收,更好地理解,也才能使知識轉化成能量,轉化成生產力。就像愛迪生把知識轉化成電燈,孔子把知識轉化成《論語》。我們還可以把學習知識比做燃料,而把思考比做汽車,我們給汽車加100升燃料,汽車行駛了一段距離,再走還需要再加燃料。學習和思考也一樣,當我們把知識用完時,必須補充新的知識,思考(思考就是產生智慧的過程)才有效。學,思考;思考,再學。它們不斷交替的發展,人,才能得到切實的進步。
這和“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異曲同工。孔子說人超越了自己知識和地位的位置,處在一個優越的環境,就吸引和逼迫人去學,學習之後,知識和思想境界也隨之發展了,地位也隨之提高了。仕和學交替的上升與發展,形成了良性迴圈。似乎是在說三個環節:上進心、環境與努力。沒有上進心,就不會與仕為伍,就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甚至隨波逐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至關重要。母雞不能把石頭孵化成小雞,這裡的努力就是內因,沒有內因的配合,外因再好也是徒勞的。
總之,學習對人的幫助是林林總總的,人對知識的需求也是千差萬別的。人應當把知識當作一頭牛,把它騎在胯下,趕它到我們想去的地方,切不能讓牛牽著人的鼻子走,那比守著金礦(知識)餓死的人更可憐。
論感覺(1)
北風冽冽刺骨寒
欲近溫暖需向前
若要停步舉雙手
前功盡棄逐炊煙
飢腸轆轆夜難眠
祈飽三餐戰艱難
酸甜苦辣味百全
五彩繽紛美詩篇
如果一定要挖掘出人類的本質的話,有一個詞似乎合適,它就是“感覺”。歸根結底地講,人也是物質的一種變種,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物質,而昇華成物質中的神靈,正是因為這種“感覺”劃清了人與其他物質的界限。一旦抽去人身體中的這種“感覺”,人與其他物質的界限就會消失,而還原成貨真價實的物質。
或許有人會問,動物也有感覺,動物豈不和人類一樣?事情正是這樣,如果不是人類捷足先登,如果沒有人這種物質中的神靈作為動物的參照物,動物也就會代替人類而成為物質中的神靈。人與物質相比,獨領風騷的是“感覺”,人與動物相比,略勝一籌的是“理性”。人攜理性與感覺兩面大旗,也就組成了所謂的精神。精神與物質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名詞。物質奉行一種踏踏實實的、沉著穩健的作風。精神卻很猴急,有些像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忘記了身份,也忘記了祖宗,不過它畢竟有這種資格。
現在要討論這樣一個問題:離開感覺,理性還會不會存在?例如把手伸進火爐,沒有感覺到燙或疼,人還會迅速把手縮回來嗎?也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感覺這個報警器,人也許會逐漸變的殘缺不全,而最終導致毀滅。因此很多時候的對與錯,首先是憑感覺而產生的理性,也可以說理性最初也許只是感覺的一種錯覺,亦或感覺的一種現象。當然也不排除當初的小傢伙如今已經長大成人了,它已經能完全獨立,已經不再需要別人照顧。甚至已經能反過來對“感覺”指手劃腳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有時兒子可以管老子,奴才可以謀殺主子。不正常的變成正常的,有時才顯得正常,正常的變成不正常的,有時也才顯得不正常。不過老子畢竟是老子,兒子多大能耐,也得管老子叫爹。感覺畢竟是感覺,理性多大本事,它也得為感覺服務,否則就炒它魷魚。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如果不親自感受了飢寒交迫的日子,很難想象能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