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配》,一定是孫甫亭的乳孃,他說孫甫亭配戲蓋口嚴謹,“打柴”一場站
的地方,非常合適,蓋口又嚴,所以旦角唱起就舒服多啦。
文亮臣也是票友下海,後來傍上程硯秋,一些老旦單挑的戲就全
擱下了,文的臉上長滿了葡萄坑的小麻子,俗名橘皮臉,扮起來活像積
世老婆婆,下臺之後說話動作慢條斯理,也像一個老媽媽,同行背後都
叫他文老太婆。他給硯秋記戲從沒誤過事,後來秋聲社四大金剛集體
投奔新豔秋,程四把個王又荃恨得牙癢癢,唯獨對文亮臣未出一句怨
言。可惜好景不長,新豔秋遭了官司,戲班報散,文亮臣也就改行做小
買賣啦。
來臺之後只聽得杜夫人唱了兩出滿了滿調的老旦戲,盛世母音,
堪為下一代的楷模。現在各劇團,雖也培植了幾位坤角新秀,可是都
是雌音太重中氣不足,遇到大段唱工,很有點替她們提心吊膽的感覺。
至於幾位男老旦上得臺去隨隨便便,完全以交待公事為目的,想起當
年龔老發高燒到三十九度仍舊咬著牙登臺,那種敬業精神,相去就不
可以道里計了。
清明零拾
過了元宵一晃就是清明,在一年二十四個節氣裡,清明是相當受
人重視的,因為清明家家都要上墳掃墓,慎終追遠,緬懷祖德,永綏先
靈。
依照太陰曆推算,清明與寒食,相隔不過兩天,唐代沈儉期《嶺表
逢寒食》詩:“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由
此看來寒食清明,變成僅隔一日了。
《輿地記》祭禮一節說得很清楚:“祭禮,士大夫廟祀,民間不敢立
祠堂,清明祭於墓,七月中旬祭於墓,十月一日祭於家,冬至歲暮忌日,
俱祭於家。”千百年來,內地民間掃墓大都是照此奉行的。
古代寒食例不舉火,相傳是為了紀念介之推被焚綿山的意思,到
了清明那天再重複舉火,韋莊詩有“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
煙”,可為明證。清明所舉之火,稱為新火,在唐代極為盛行,皇上並於
是日舉行清明賜火。民國二十年筆者在上海名醫丁秉臣(濟萬)府上
看到一幅宋人畫無款識工筆《清明賜火圖》手卷,據乃叔仲英說:“乃叔
祖澤周公少從御醫馬培學醫,馬以醫治慈禧沉痾而得譽,此幅宋畫即
得之上賞。”根據《荊楚歲時》記載:“唐取榆柳之火,以賜群臣。”據說賜
火在朝會散時,由近侍將榆柳樹枝點燃後,由皇上親自分賜群臣,即曰
新火。群臣拿出宮廷,火已熄滅,但他們拿著柳枝回家插在門首,清明
上墳插柳有人說就是因此演變而來的。
有一年我到江西的修水公幹,正趕上清明,當地管清明叫“蛋節”,
我覺得很奇怪,同時發現當日家家吃各式各樣做法的蛋。當地鍾姓是
大家族,五世同居,人口繁賾,過蛋節更熱鬧。他們把青年男女,分成
兩組,一組畫蛋,一組雕蛋。畫蛋是選外殼堅硬的雞蛋或鴨蛋,連殼煮
熟,用茜金草榨汁,在蛋殼上蘸汁精繪花鳥蟲魚。起初看不出畫的是
什麼,三天後變成淺藍顏色,由深而紫,由紫而紅,把蛋剝開,蛋白上就
顯出原繪花鳥蟲魚的圖案來了。
梁節廠先生的哲嗣梁叩,是個石聾子,他對畫蛋深感興趣,他畫畫
的基礎又好,曾經送我兩隻得意作品:一是《掃墓圖》,提樽攜梳,車轎
驢馬後拄滿楮錠冥鏹,祭者、哭者、酹者及焚楮錠、除墓草者無不惟妙
惟肖。他用的筆,是他自己精心研究特製,是什麼原料,如何製法,他
就不肯告訴人了。另一隻是繪的京劇《小上墳》,雖然是寫意畫,可是
把蕭素玲、劉祿京眉目傳情神態,都能曲曲傳出,我一直放在書房多寶
櫥內。有一天四小名旦的毛世來來寓,看見《小上墳》畫蛋,喜歡得不
忍釋手,最後是強索而去變成他桌上的陳設了。
雕蛋雖然江西廣東兩省都很盛行,據說高手都出在粵東,所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