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的阿南,根本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猛地敲著桌子說:“我在南京說話如同放屁,但這是武漢,是我主持召開的作戰會議,誰反對我的計劃,請他辭職!”
木下勇解釋說:“我不是無緣無故反對進攻長沙,我的意見是這次進攻如無新戰術,還是前兩次的老戰法的話,可能收穫不大。”
第三師團長豐島房太郎是阿南的同鄉,又是他的軍校同學,關係密切。這時,他站起來說:“我贊成阿南司令官進攻長沙的主張,兵事無萬全,求萬全者無一全,處處謹慎,處處不能謹慎。我認為,只要發揚皇軍的武士道精神,沒有闖不過的難關。”他表示,他的部隊已集合待命,進攻姿勢已擺好,只等阿南司令官一聲令下。
木下勇忍不住拍起了桌子,他說:“前兩次進攻長沙,你的部隊畏首畏尾,畏敵如虎,始終在後面,損失較小,未陷泥潭,所以,你才站著說話不腰痛,不知深淺。”
阿南勃然大怒,桌子拍得更響,大聲地說:“我這個軍司令官不是受氣包,你們懂得什麼叫戰爭?什麼叫勝之在勇?你們怕這怕那,能幹什麼事?”
會場一時靜得怕人,大家都低著頭不說話。過了好一會兒,木下勇覺得爭論繼續下去要傷了和氣,便轉變了態度,來了個一180度大轉彎,同意阿南進攻長沙的決定,僵局這才緩和。
12月中旬,阿南和軍部參謀人員來到岳陽開設指揮所,指揮部隊進入出發地。
薛嶽並沒有因為第二次長沙會戰的勝利而自滿,他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對於來自全國各地的賀電,他看也不看。他知道阿南是不會甘心失敗的,敵人一定會再次捲土重攻長沙。他認為,日軍第十一軍在武漢不走,就是架在他脖子上的一把鋼刀,稍一麻痺,就會造成人頭落地的局面。他把自己關在作戰室內,天天看著地圖,看煩了就翻一翻《孫子兵法》或者翻一翻《曾胡治兵語錄》。在這本語錄中有一段:“軍旅之事,守於境內,不如戰於境外”的話,令他特別感興趣,他時常回味著,對這句話,他悟出三層意思,一是防禦戰要時時掌握主動權;二是隻有主動進攻才是主動權和勝利權之關鍵;三是攻擊的兵力必須由進攻、迂迴、斷後等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缺一不可。回顧前兩次長沙戰鬥,沒有能全殲敵人的原因,就是迂迴、斷後兩部分兵力不足造成的。
薛嶽最後決定,在撈刀河開設戰場,誘殲日軍。
為什麼選擇撈刀河?他在作戰會議上對大家說:“古代大軍事家孫子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勝利者之所以勝利,粵妙在巧妙利用地形。齊魏馬陵之戰、楚漢成皋之戰、吳魏赤壁之戰,都是因弱者利用地形而取勝的。湘北的地形,新牆河道路寬,利於敵人發揮坦克、大炮的優勢,這裡開設戰場不利於我而利於敵。汨羅江雖有一兩條大路,但也有山,這裡開設戰場,敵我雙方就地形而言,是均勢。沒有大道的撈刀河,才是最理想的戰場。”
在部署兵力時,薛嶽按各部隊的特長和戰場需要劃分為:挺進、消耗、尾擊、誘擊、側擊、守備、預備等七個兵團。他還把他的方案歸納為“天爐戰法”。
戰鬥的準備階段,雙方都在秘密操作中,保密性極強,誰也打探不到對方的一點情況。1941年12月24日下午,天氣暖和而且晴朗。日軍開始向新牆河進攻。傍晚,天氣突變,下起了大雨,半個小時後又下起了大雪。氣溫驟然由零上的12度下降到零下五度,雨後的道路結成了薄冰。道路泥濘,寸步難進。日軍到了新牆河,坦克、大炮無法行駛,只好停在一邊。日軍第六師團和第四十師團,在新牆河邊遭到守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的阻擊。薛嶽給第二十七集團軍下達的任務是在新牆河阻擊四天,目的是消耗敵人的主力,四天以後必須後退。
爭面子又丟面子(2)
由於第二十七集團軍炮火猛烈,敵人無法在新牆河上架橋。夜晚,敵人偷渡,行到河中間時,被守軍的炮火擊入河內,新牆河水頓時成了暗紅的血河,上面漂滿了屍體。陣風吹來,河面上出現一個個血渦、血浪,將成群的屍體推向下游。個別僥倖衝上對岸的,也被守軍雪亮的刺刀推入河中。敵人大炮雖然炸燬了守軍的工事,但步兵無法衝上對岸。
過了第四天,薛嶽又出一計,他想讓日軍嘗一個小小的甜頭,麻痺一下日軍。下令第二
十七集團軍後退,但不能讓敵人看出是故意後退,而是戰而不勝的潰退。29日上午,第二十七集團軍照計劃放棄新牆河。這時天氣放晴,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個下午就渡過了新牆河,來到汨羅江。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