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兄們作無謂犧牲,決定將駐守錦州的東北軍全面撤出。此次撤退,一共動用44個火車專列,前後四個晝夜,才把部隊由錦州輸送到170公里外的山海關內。
當東北軍的最後一批官兵離開錦州時,官兵們面向北,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他們覺得身為軍人,對不起東北的父老兄弟姐妹,悲號之聲,慟撼大地。大地為之嗚咽,遠山為之悲憫。有個軍官說:“我們這一離開,不知何年何月再返家園。”
遼闊的東北大地,從此沒有了東北軍。1932年1月3日凌晨,日軍未遇到抵抗,佔領了錦州,標誌著東北三省完全被踏在日軍的鐵蹄之下。
流行至今的一首抗日戰爭歌曲,就是反映東北淪陷後,山河破碎,親人失散,東北廣大軍民對日軍的憤怒控訴和對抗日救亡的決心。歌詞中唱道: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孃。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了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孃啊,爹孃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一堂?
泣別了白山黑水,
走遍了黃河長江,
流浪逃亡!
逃亡流浪!
流浪到哪年?
逃亡到何方?
我們的祖國已整個在動盪,
馬軍雖敗猶榮(3)
我們已無處流浪已無處逃亡!
誰使我們流浪?
誰使我們逃亡?
誰使我們國土淪喪?
誰使我們民族滅亡?
來來來!來來來!
我們休為自己打算,
我們休為個人逃亡,
我們應當團結一致,跑上戰場,
誓死抵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
第二章 血戰長城
男兒報國在今朝(1)
日本關東軍佔領東北三省,1932年3月又在東三省炮製了一個傀儡政權“滿洲國”,把臭名昭著的末代皇帝溥儀扶上執政的寶座,同時秣馬厲兵,向長城東端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攻擊。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起點,依山傍海,是華北通向東北的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山海關是一座歷史名城,造型美觀的建築比比皆是,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東北軍
撤到山海關後,南京政府將華北地區的防務交給了張學良。但是,此時的張學良整天如坐針氈。自“九·一八”事變以後,北平各界愛國人士和青年學生,不斷派代表去見張學良,要求他出兵抗日,收復東北失地,勸他不要做一個留下千古罵名的逃跑將軍。面對民眾的譴責,張學良聲淚俱下,訴說著自己的苦衷:“我是冤枉的,我們東北軍自歸南京政府領導後,軍隊的重大軍事行動,包括作戰訓練等事宜,都要報請蔣委員長批准。在這件事上,我是聽命中央的,我本人身不由己啊。如果中央批准我抵抗,我手中有步兵、空軍、海軍,實力比關東軍強幾倍,肯定不會讓日本人佔領瀋陽、吉林、黑龍江的,更不會讓日本人佔領錦州,逼近山海關。請諸位諒解我的苦衷,我正在總結教訓,給民眾一個交待。”
為了給張學良一個下臺階的機會,代表們懇切地對他說:“張將軍,既然你已知錯,我們請你從現在起,拿出實際行動來改錯,如果有明顯的抗戰行動,說明你有改錯的決心,我們對你的諾言將拭目以待。”
蔣介石要張學良負責華北的防務,又要他避免與日軍衝突,以免擴大戰事。而廣大民眾卻要他積極抗戰。這與蔣介石的要求很不一致,張學良為順應民眾的要求,將防守山海關的重任交給了他的親信第九旅旅長何柱國。他說:“民眾要抗戰,我也要收復東北失地,而蔣委員長卻不讓我們與日軍發生衝突,這個矛盾不太好處理。但是,你無論如何要守住山海關,不讓日軍越雷池一步;又不能與日軍面對面地打,以免擴大矛盾。具體的做法是否這樣,”張學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何柱國,“你對日軍要不卑不亢,妥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