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4 頁)
皇弟咸陽王拓跋禧馬上說:“臣等願陛下超越從前的君主!”
孝文帝又問:“那你們覺得應該移風易俗呢,還是因循守舊啊?”
拓跋禧回答道:“臣等願陛下朝政日新!”
孝文帝笑道:“那是希望止於朕一身而已,還是希望傳於子孫後代啊?”
拓跋禧說:“當然願我朝千秋萬代了!”
孝文帝就對群臣說:“既如此,朕自當釋出詔令改革漢俗,你等不得違背。”
穆泰、拓跋丕、陸叡幾個鮮卑老臣在旁邊開始嘟噥起來,說:“我們鮮卑人一向驍勇善戰,起於代北,而建都平城。現在遷都洛陽,一些百姓無法適應這裡的氣候,已經有不少人患病;如再改革漢俗,恐怕要亡族亡國了!”
孝文帝眉頭一皺,就問僕射李衝等人:“諸卿有何見教?”
李衝本是漢人,自然大力擁護全盤漢化,盛讚改革漢俗的英明之處。以拓跋禧為首的年輕皇族也一力支援,說:“上令下從,誰敢違反!”
孝文帝這才點點頭,說:“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這哪裡還是胡人皇帝,活脫脫一位滿嘴“子曰詩云”、搖頭晃腦的老先生哪!)現在朕就下令,廢除北語(即鮮卑語),改說漢語正音。三十歲以上的人,口音很難一下子改變,允許慢慢來;三十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上的人,不可再像從前那樣說北語。如有違背,當即降黜。眾卿以為如何?”拓跋禧等人立即擁護,穆泰等老臣雖然心裡老大不樂意,可眾寡不敵,只好依了大流。
於是,孝文帝從這年開始連續釋出改革令:禁止在朝中使用北語,違者免官;改革度量衡,使用漢朝的尺、鬥,並鑄造貨幣“太和五銖”,結束了過去沒有貨幣的歷史;學習春秋魯人制定圜丘祭天之禮;在洛陽興辦學校;規定喪葬禮節,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後就地在河南埋葬,不得回葬故里。
次年,孝文帝下詔:“北人稱土為拓,後為跋。魏的祖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所以為拓跋氏。土乃萬物之元,現改姓為元(從此以後我們把拓跋氏一律改稱元氏)。諸功臣舊族,不少姓氏十分繁複,分別改為漢姓。”鮮卑的複姓多取其中的一個音節,改為漢族的單姓,比如:丘穆陵氏改為穆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賀樓氏改為樓氏,勿忸於氏改為於氏,紇奚氏改為嵇氏,尉遲氏改為尉氏。這八個姓自建國以來一直功勳顯著,位極王公,被定為鮮卑大姓。
十六 孝文帝漢化改制(2)
為了與南朝漢人門族制度接軌,孝文帝又將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四姓定為北方漢人的四大姓,將這幾家的女兒納入後宮。他自己“以身作則”,將李衝的女兒召入後宮為夫人,並指定自己的六個弟弟分別娶四大姓以及隴西李氏(即李衝一族)的女孩為妻。這一招雖有包辦婚姻之嫌,但卻大大有利於鮮卑政權品定姓族,並與漢人士族全面融合。(可見所謂的民族融合,在起初的時候也非全是出於自願。漫漫歷史長河中,很多人的命運都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對個體而言,或許尤為痛苦,但對民族文化而言,卻可能功及後世。)
齊整清流經過魏孝文帝幾番“手術”,獲得初步成功。耐人尋味的是,漢人與鮮卑人之間的矛盾日益減小的同時,北魏內部卻由於人為劃分士族寒族,出現了另一種社會階層的分化,以至不出三十年,北魏就陷入了完全的分裂。我們可以這麼說:“北朝盛於孝文帝,也亡於孝文帝。”歷史的悖論。
孝文帝推行漢化措施,他的太子元恂卻打心裡頭不贊成。原來元恂與孝文帝截然相反,不喜歡讀書,人又長得肥胖,在平城的草原上騎騎馬還比較適合,跑到黃河以南的洛陽,可就犯了愁咯。到了夏天,他就熱得受不了,一心想著要回舊都。孝文帝賜給他漢服,他卻只在公開場合穿上擺擺樣子,回到東宮府就換回以前的胡服。東宮府中庶子高道悅屢屢語重心長地勸說,他不但不聽,反而懷恨在心。孝文帝到嵩山祭祀,元恂負責留守洛陽。他與左右商量好,備了一匹快馬,殺掉眼中釘高道悅,準備連夜跑回平城。
洛陽城中的領軍元儼覺察到元恂的行動,立即關閉了城門。元恂沒法出城,又回到東宮。尚書陸琇密告孝文帝,孝文帝大驚。得知城中局勢暫時已經安定,他也不作聲張,照常完成祭祀回到宮中,命人逮了太子帶到身前,劈頭就是一頓狠罵,然後與元禧等人輪流棒打太子,打得太子皮開肉綻,幾乎昏死過去,才讓左右將奄奄一息的太子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