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文弄墨是形同白痴,只好聽之任之。
修國史的都是漢人,他們對於歷史的理解與沒怎麼讀過史書的拓跋燾可不同,史書不是“好人好事記錄冊”,而是對於事實的敘述。所謂春秋史筆,是“筆則筆,削則削”,該記錄的就記錄,該刪減的就刪減,既不溢美,也不諱惡,皇帝什麼時候給人欺負,什麼時候幹了壞事,這些都得寫到紙上。拓跋燾想的只是光宗耀祖,他一向推崇崔浩,看他領著一幫子人日夜伏案,奮筆疾書,心中暗爽,指望著這本史書早點寫完。
到了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魏國史《國記》編撰完成,崔潔審閱一番,非常滿意,便向皇帝呈上。參與著史的閔湛、郗標建議,把《國記》刊刻在石碑上,以彰直筆,同時刊刻崔浩註解的《五經》。高允聽說此事,私下裡說:“閔湛等人都是小人之見,恐怕要害慘崔氏一族了!”崔浩卻很贊成這個建議,對太子拓跋晃提了出來。拓跋晃給予支援,於是下令在平城南郊修造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用功三百萬”,終於完成。
城南新修了碑林,好新鮮愛熱鬧的人紛紛跑去觀看。那些本來就對修國史有意見的鮮卑貴族當然也去看了,這一看可不得了,石碑上的文字哪裡是在誇耀功德啊,明明都是揭短嘛。拓跋氏發家才歷經三世,祖上的事有好多不體面的,自己知道也就算了,怎麼可以放在外面給大家看呢,太不像話了。鮮卑貴族一個個怒氣沖天,前呼後擁地跑到拓跋燾面前,向拓跋燾告發,說崔浩這幫漢人是存心損咱們呢,應當嚴懲不貸!
拓跋燾這才如夢方醒,一拍桌子,派人將石碑火速砸毀,下令逮捕崔浩以及所有參與著史的文人。
八 崔浩之死(2)
太子拓跋晃首先得知訊息。自從滅佛以來,他就跟崔浩結了怨,這次崔浩獲罪,他本該高興,可是修史的主力成員高允卻是他的恩師,他趕緊把高允接到東宮,吩咐他說:“明天隨我去見皇上,假若皇上問你啥,你就順著我的意思答話,聽明白了麼?”
高允一頭霧水,問太子:“為了什麼事情呀?”
拓跋晃也不細說,只回答:“去見了皇上就知道了。”
次日一早,拓跋晃領著高允來到宮中,向拓跋燾稟告:“中書侍郎高允在兒臣宮中,相處好多年了。他一向小心謹慎,遵紀守法,雖然與崔浩一同著史,但地位很低,罪責都是崔浩的,懇請父皇明察,免他死罪。”
拓跋燾點點頭,召見高允,一見面就問他:“《國記》都是崔浩寫的吧?”
高允依實回答:“《太祖記》為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記》(先帝即指拓跋嗣)和《今記》是微臣與崔浩合寫,不過崔浩管的多,只抓總體的事務。至於註疏方面的文字,微臣多於崔浩。”
拓跋燾大怒,對拓跋晃說:“怎麼搞的,高允的罪責比崔浩還重,叫我如何饒恕他呢?”
太子暗暗叫苦,心說這個高允怎麼不長腦子,不聽我言,忙解釋說:“高允小臣,初見父皇天威,語無倫次。兒臣剛剛還問他來著,他說全是崔浩乾的。”
拓跋燾轉臉問高允:“太子說的,可是實情?”
高允答道:“微臣罪當滅族,不敢妄言。太子是因為微臣侍講日久,同情我的遭遇,想要救我一命而已。其實他並沒有問過我,我也沒說過那樣的話。”
拓跋燾倒吸一口冷氣,居然還有這樣的大臣,感嘆道:“果真耿直啊!世上少有人能為之,而高允竟能做到!死到臨頭,還能面不改色不說假話,此乃信;身為大臣,而能堅持真理不欺君,此乃貞。既信又貞,讓人佩服,好吧,我就赦免他了。”
拓跋燾又派人把崔浩召來質問,崔浩早已嚇得說不出話來。拓跋燾就叫高允起草詔書,把崔浩滿門抄斬,並且誅殺與著述國史相關的官員。
高允接旨,卻一直遲疑不寫詔書。拓跋燾催了又催,最後高允要求見過皇上,然後動筆。拓跋燾就召他進宮,高允奏道:“微臣實在不知道崔浩還犯有何罪。如果僅僅是因為寫國史的事觸犯了皇族先世,不為尊者諱言,也不至於判死罪啊。”
拓跋燾一聽,這是什麼話,當即就坐不住了,命令武士把高允捆綁起來,就要殺他。旁邊拓跋晃嚇壞了,一再勸說。拓跋燾才慢慢消了氣,想想高允也沒說錯,就給高允鬆綁,把他放了,感嘆道:“要沒有此人,朕恐怕要殺數千人呢!”
事後拓跋晃責備高允:“識時務者為俊傑。我替你求情,你怎麼反倒去激怒皇上呢?我每次想到這事,還是心有餘悸呢。”
高允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