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是書也,
非徒醫家之書,而實儒家之書也,其遠勝於希雍之諸人也固宜。或以《本草》之名,始見《漢
書·平帝紀》《樓護傳》,幾有疑於《本草經》者。然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見於《三皇
紀》矣;因三百六十五種註釋為七卷,見於陶隱居《錄》矣;增一百十四種,廣為二十卷,
《唐本草》宗之;增一百三十三種,孟昶復加釐定,《蜀本草》又宗之。至郡縣,本屬後人
所附益,《經》但云生山谷、生川澤耳。《洪範》以康寧為福,《雅頌》稱壽考萬年,又何疑
於久服輕身延年,為後世方士之說哉?大抵儒者之嗜學如醫然,淵源,其脈也;複審,其胗
視也。辨邪正,定是非,則溫寒平熱之介也。觀察方聞綴學,以鴻儒名,海內求其著述者,
如金膏水碧之珍。鳳卿好博聞,研丹吮墨,日以儒為事,則上溯之羲皇以前,數千年如一日,
非嗜之專且久而能然耶?顧吾獨怪是編中,無所謂治書癖
x嘉慶四年太歲在己未冬十月望日宣城張炯撰於瞻園之灌術莊x
孫序
內容:《神農本草經》三卷,所傳白字書,見《大觀本草》。
按∶《嘉 補註》序雲∶所謂《神農本經》者,以朱字;《名醫》因神農舊條而有增補者,
以墨字間於朱字。《開寶重定》序雲∶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梁
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據此,則宋所傳黑白
字書,實陶弘景手書之本。自梁以前,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各有成書,魏吳普
見之,故其說藥性主治,各家殊異。後人纂為一書,然猶有旁註,或朱、墨字之別,《本經》
之文以是不亂。舊說,本草之名,僅見《漢書·平帝紀》及《樓護傳》。予按∶《藝文志》有
《神農黃帝食藥》七卷,今本偽為《食禁》,賈公彥《周禮》醫師疏引其文,正作《食藥》,
宋人不考。遂疑《本草》非《七略》中書。賈公彥引《中經簿》,又有《子儀本草經》一卷,
疑亦此也。梁《七錄》有《神農本草》三卷,其卷數不同者,古今分合之異。神農之世,書
契未作,說者以此疑《經》,如皇甫謐言,則知四捲成於黃帝。陶弘景雲,軒轅以前,文字
未傳,藥性所主,嘗以識識相因。至於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當與《素問》同類,其
言良是。且《藝文志》,農、兵、五行、雜佔、經方、神仙諸家,俱有神農書。大抵述作有
本,其傳非妄。是以《博物志》雲∶太古書今見存,有《神農經》、《春秋傳注》。賈逵以《三
墳》為三皇之書,神農預其列。《史記》言∶秦始皇不去醫藥卜筮之書,則此《經》幸與《周
易》並存。顏之推《家訓》乃雲∶《本草》神農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
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出諸藥物,皆由後人所羼,非本文。陶弘景亦云∶所出郡縣,
乃後漢時制,疑仲景、雲化等所記。按∶薛綜注《張衡賦》引《本草經》∶太一禹餘糧,一
名石腦,生山谷。是古本無郡縣名。《太平御覽》引《經》上雲∶生山谷或川澤,下雲生某
山某郡。明生山谷,《本經》文也;其下郡縣,《名醫》所益。今《大觀本》俱作黑字。或合
其文,雲某山川穀,某郡川澤,恐傳寫之誤,古本不若此。仲景、元化後,有吳普、李當之,
皆修此經。當之書,世少行用。《魏志·華佗傳》,言普從佗學。隋《經籍志》稱《吳普本草》
,梁有六卷。《嘉 本草》雲∶普修《神農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種。唐《經籍志》尚存六卷。
今廣內不復存,惟諸書多見引據。其說藥性,寒溫五味最為詳悉,是普書宋時已佚,今其文
惟見掌禹錫所引《藝文類聚》《初學記》《後漢書注》《事類賦》諸書。《太平御覽》引據尤多,
足補《大觀》所缺,重是別錄前書,因採其文附於《本經》,亦略備矣。其普所稱,有神農
說者,即是《本經》,《大觀》或誤作黑字,亦據增其藥物,或數浮於三百六十五種,由後人
以意分合,難以定之。其藥名,有禹餘糧、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