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自忠
~1940。 抗日殉國將領。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4年投北洋陸軍第20師當兵。1930年參加蔣、馮、閻戰爭。次年所部被蔣介石收編為第29軍第38師;任師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在喜峰口前線重創日軍。1935年6月任張家口警備司令。11月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1936年6月調任天津市市長。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時,受第29軍軍長宋哲元委任;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及北平市市長。平、津陷落後,於9月3日潛離北平(今北京)。11月被任命為第59軍軍長。
羅文峪地處喜峰口西南50公里,南距遵化十多公里,長城自西向東在這裡向南拐了個彎,為喜峰口後方聯絡線之側背。兩側山勢陡峭,隘路縱橫。其西的隘口名“山楂峪”,長城碉樓均尚完好。日軍如果將該地佔領,第29軍主力陣地喜峰口將受到嚴重威脅;日軍如果繼而長驅南下遵化,部署在平東(北平東部地區)的中國軍隊均將被斷絕後路,中國軍隊在華北的防線勢必全線崩潰。守衛羅文峪的部隊是第29軍暫編第2師劉汝明部。該師守備龍井關到馬蘭關長約50公里的地段,面積過大,兵力薄弱,僅賴長城之險。
3月14日,日軍開始迫近羅文峪。宋哲元命令第37師第219團劉景山部、第38師第228團祁光遠部增援劉汝明;令第38師第224團董升堂部向四十里鋪集中;令第106師沈克部由薊縣以東向長墟外興隆方面前進,夾擊南侵日軍。
15日一早,38師師長張自忠由三屯營親臨喜峰口前線,視察陣地,他召集全師營以上幹部開會,作戰前動員。他慷慨激昂地說:“日本人並沒有三頭六臂,只要我們全國軍民齊心協力,與日寇拼命,就能將日寇打出中國去。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為國捐軀,重如泰山!”他還要求部隊特別注意兩點:第一,要與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不動老百姓一草一木;第二,戰鬥中要節省子彈,不瞄準敵人不準打槍。針對視察陣地中發現的問題和自己的作戰經驗,他向各旅、團長下達了五條指示:
(一)現在防禦是暫時的,收復失地才是我們的目的。在中央戰略未決定之前,我們暫時利用地形,加強工事,一面阻止敵人前進,一面伺機襲擊敵人,不能呆板地死守捱打。如果只知死守陣地,日子長了,士氣就會消沉。
(二)防禦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據點必須加強。要控制一定數量的預備隊,以備必要時增援和出擊。
(三)現在你們選的陣地很好,但是也有些地方太暴露,易遭敵機轟炸和敵炮射擊,應在半山腰選擇隱蔽地點,再做一道工事,下邊多設鹿砦柵,多埋地雷。上挖交通溝,通到主陣地。
(四)我們沒有對空武器,易受敵機低空轟炸。可用各營預備隊,集中火力,對在千米以下飛行的敵機齊發射擊,但每人只放一槍即迅速隱蔽,避免敵機發覺。
(五)設定假目標,使敵人誤假為真,誘敵射擊,耗其彈藥,避免我們的損傷。
這些指示,是張自忠在總結長城抗戰打響以來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體現了他最大限度地儲存自己、消滅敵人和積極防禦的一貫作戰思想。佟澤光旅長說:“我們一一執行了張師長的指示,在以後的戰鬥中,確實避免了不必要的傷亡。”
3月16日,從興隆沿半壁山南進的日軍遭到守軍的頑強阻擊,戰至晚9時,日軍退去。17日上午8時,日軍步炮兵聯合,分向山楂峪、羅文峪進攻,並以飛機20餘架輪番轟炸。守軍奮勇死拒,多次肉搏,敵進攻1日亦未得逞。是日晚,劉汝明抽調王合春營自左翼夜襲敵後,正面防守部隊全面出擊。激戰至18日晨,日軍傷亡甚眾,被迫暫退待援。
當晚,師長劉汝明命李金田旅長率步兵第1團乘夜潛出沙坡峪,向敵後進襲;祁光遠團亦乘機從右翼潛出於家峪,奇襲馬道溝、南場。日軍全線動搖。劉汝明令全線出擊。激戰到19日晨,將古山子、三岔口、快活林、馬道溝附近之敵全部肅清,部隊向前推進10多公里,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振奮了全國人民。
喜峰口之戰,是“九·一八”事變以來,首次告捷。喜峰口戰役從3月9日至3月14日,前後僅六、七天的時間,中國軍隊連連獲捷,對全國人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這次戰役充分體現了中國軍人的頑強戰鬥意志和滿腔的愛國熱情。戰士們用大刀、手榴彈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作曲家麥新譜寫了著名的戰歌《大刀進行曲──獻給29軍大刀隊》。日本報刊也不得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